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陶春燕
八月底的聊城市社会福利中心,空气中弥漫着忙碌与期待。九月开学季临近,让学龄区区长陈海龙深感“时间不够用”。
“日用品、护肤品、防晒、行李箱……”她逐一清点,这些开学必备用品已经发到了孩子们手里,还带他们去百货大楼买了新衣服,“每个人两套”。
今年,聊城市社会福利中心(原聊城市儿童福利院)迎来了建院13年来最丰收的一个高考季:8个孩子参加高考,春季高考3人,夏季高考5人,成绩全部过线。陈海龙数了数,整个暑假自己只休息了3天。
最丰收的夏天
八个梦想同时绽放
“从七月底填志愿到现在,一直都忙。”拥有14年工作经历的陈海龙深知,福利院的夏天从来不会清闲。这里不仅有参加高考的大孩子,还有刚刚结束中考的小孩子需要关照。
高考结束后,孩子们度过了短暂轻松的时光,但一周后便陷入了对成绩的担忧。填报志愿阶段,福利中心主任李广波亲自带孩子们请教资深志愿填报老师。恰在此时,一位爱心人士主动前来帮忙,为孩子们提供了“双重保障”。
令人欣慰的是,五位参加夏季高考的孩子全部被“冲”档志愿录取。“对于院里的孩子,学习是最好的出路,”陈海龙说道。
唯一遗憾的是,一位参加春考学习幼教专业的孩子因学校录取线提高而滑档,需等待九月底的补录结果。
烈日下的奔跑
汗水浇灌成长
填报完志愿已是七月底,孩子们最初都想找份兼职。工作人员带着他们四处寻找机会,但时间已经太晚,各处暑假工招聘基本上都已满额。
也有的孩子尝试了几天觉得不太合适,就回到院里辅导弟弟妹妹写作业。工作人员也会教孩子们做一些掐丝画等手工艺品,同样可以赚一点儿钱。
徐浩选择去送外卖。这个不怕苦不怕累的小伙子,在高温40度的天气下奔波了20多天,晒得黝黑,胳膊都起皮了,从上午八九点一直送到晚上十点半,有时出门更早回来更晚,忙到每天只吃一顿饭,一天能挣100到200元左右。可后来一次送餐中他不慎摔倒磕伤了腿,这份工作也被迫中止。
“他其实很聪明,但他比较贪玩,是有些调皮的孩子。不过这个暑假让我感觉他一下子就长大了,变得特别懂事了。”这次外卖员的经历,让陈海龙对徐浩有了巨大的改观。
徐浩今年考上了烟台南山学院计算机专业。陈海龙为他高兴的同时也有些顾虑:“计算机专业需要深造,学得太浅只能懂些皮毛。”
徐浩的姐姐徐荔也是从福利院里走出的优秀大学生,如今在山东大学读研究生。姐弟俩经历了家庭的巨大变故,在父母去世后来到福利院生活,现在对于未来都有着美好的期待。虽然平时科研任务很重,时间非常紧张,但八月里徐荔还是特意抽出时间回到福利院陪弟弟待了一周。
深夜灯影与厚厚画纸
不负苦读时光
杨雪是今年高考分数最高的孩子,考上了山东管理学院新媒体专业。这个女孩的坚韧让人动容——高中期间经历了两次手术,却在病床上坚持学习。
“手术时我们在医院照顾她,那个环境多糟啊,但已经快高考了,孩子觉得竞争激烈。”如今想起,陈海龙依旧觉得心疼,当时想让她多休养几天,炖了各种汤给她补身体,“但不到一星期她就执意回校上课,因为她觉得后期老师讲的重点比较多。”
福利中心副主任杨健更难忘于一个小细节:有一次,他开车带着杨雪和另一位女孩姜暖一起去办一项手续,路上十来分钟的时间,两人也拿出卷子来做题学习,让杨健感到欣慰又动容。
姜暖考上的是青岛农业大学,专业是动物医学。她和杨雪一样优秀,陈海龙称她们“基本上晚上12点半之前没有睡过觉,一直学习。”
姜佳和姜暖是一对姐妹花,姐妹俩从小学六年级便因家庭变故来到了福利院生活。姜佳今年考上了宝鸡文理学院,得知学校里可以直升研究生后,姜佳对陈海龙说:“阿姨,我一定要读研究生。”福利中心主任李广波得知孩子的想法也向她们承诺:“只要你们愿意一直学,我们就一直供着你。”
姜佳学的是美术专业,虽然天赋不高,但也极其努力。“每天晚上回来之后把作业做完,都要再练习画画,睡得很晚。”高考完陈海龙帮她收拾房间时,发现了很厚很厚的一摞画纸。
和姜佳姜暖一样,杨雪也有个双胞胎哥哥,今年考上了菏泽家政职业学院的护理专业。陈海龙问他为什么选择高护,男孩回答:“那个好就业。”但陈海龙同样也了解到,他也有着想通过专升本继续学习的想法。
远行的牵挂
有人惦念,也有人放心
宋帆是这群孩子中最早开学的。八月底,他就要前往位于日照的山东外国语职业技术大学,开启设计专业的学习。福利院特意安排了两名调休的同事,将一同乘坐高铁送他去学校报到。
相比之下,刘源更让陈海龙牵挂。他考上了山东工程职业技术大学,虽然手脚有些许残疾无法完全伸直,但日常生活并无大碍。这个性格内向、有些自卑的男孩因为恋家,特意选择了济南的大学。陈海龙早已预料到他在适应新环境时可能会遇到困难,“我们会提前与他的班主任和辅导员沟通情况,后期也计划多和他交流,适时提供心理辅导。”
而离家最远的姜佳,反而最让陈海龙放心。这个性格开朗的女孩自我保护意识和交往能力都很强,面对挫折时也展现出出色的自我调节能力。高中时,每当月考成绩不理想,陈海龙想去安慰她,姜佳总是笑着说:“阿姨,我没事,您放心,我不会灰心的。”而下一次月考的成绩提升,总是印证着她的话。
同样让陈海龙感到安心的还有姜暖。当她提出要去车站接她第一次回家时,姜暖坦然拒绝:“阿姨不用,我们高中有四个同学都在这个学校,可以一起回来。”简单一句话,却让陈海龙听到了满满的踏实和成长。
开学前的“硬仗”
为梦想铺就绿色通道
自录取通知书陆续送达后,福利院就进入了紧张的开学准备阶段。今年孩子数量多、分布院校广,与各高校提前沟通成为陈海龙最大的挑战。
最大的难题是学费缴纳。由于福利院需要走财务流程,款项可能延迟到账,但部分学校规定学费不交齐无法办理报到。“我们需要为孩子们申请‘绿色通道’,希望学校能允许先入学后缴费。”陈海龙解释道。有些高校招办老师对此不太了解,沟通起来颇费周折。
为了确保万无一失,她提前一个月就开始联系各高校,“也许我们联系得早了些,通常开学前一周咨询最合适,但我们怕准备不及。”
也有一些高校的反应令人倍感温暖。青岛农业大学的老师得知学生来自福利院后,主动热情地介绍专业前景,表示“无论考研还是就业,这个方向都很有发展”。
家门永远敞开
这里永远等你们回来
假期里,往日的小伙伴们常回来相聚。女生们偶尔会留宿,男生则更喜欢约在外面见面聊天。为了让孩子们的暑假过得充实,工作人员精心安排了丰富多彩的活动:登千佛山、参观山东省博物馆、在院里打羽毛球、一起去超市采购、做手工烘焙,学着制作肉松小贝和披萨……每一天都充满欢声笑语。
“爬完山回来,有些孩子说‘阿姨我再也不爬山了’,有的说‘啥时候再来呀?’”陈海龙笑着说。
孩子们去上大学后,宿舍依旧会为他们保留,因为福利院就是他们的家。“他们以后有能力了,想什么时候搬就什么时候搬。这是个有温度的地方,毕竟孩子们在这里生活了十多年。”陈海龙说。
自2012年福利中心成立以来,13年间共有31名大学生先后从这里走出。有人现在继续攻读学业,有人成为一名优秀的大学生村官,有人成为了连锁店的店长,还有人开起了火锅店,完成了从“受助者”到“创业者”的身份蜕变……
这些孤困孩子的逆境成才,离不开自身的努力,亦离不开社会保障体系的有力“托举”。多年来,聊城市民政局始终将孤困孩子教育保障作为重点民生工程来抓,持续深化社会福利机构“养治康教”一体化改革,努力让每个孤困孩子都有机会成长、成才。“吃饱穿暖是最基本的目标,更重要的是让他们以后能够自力更生。”福利中心副主任杨建说道。
李广波的手机里,保存着每一个离院的孩子的联系方式。“我会经常和孩子们交流,不管走到哪里,福利院是你们永远的家。孩子们遇到困难时,也愿意第一时间和我讲。”
如今,有了能力的孩子们,也会常常回到福利院,力所能及地帮助这里的“弟弟妹妹”。去年夏天,李广波还特意发出邀请,组织离家的孩子们“回家”团聚。
秋日天清,秋风微凉。如今,陈海龙又要开始为孩子们准备秋装了,她在电话里特意交代,冲锋衣要多选几个颜色款式,让孩子们都挑一挑,尽量做到都合心意。而那些已经在大学校园里开启崭新未来的孩子们,也将会在不久的某一天,收到一份来自远方的快递——里面不止是抵御秋寒的衣物,更是来自“家”的牵挂与温暖。
(为保护隐私,文中福利院孩子姓名均为化名)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