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神童15岁上大学,毕业后却啃老13年,面对记者他只说了一句话

分享至

“你已经三十三岁了,十三年没工作,全靠父母养着,你就打算这样过一辈子吗?”

记者的声音在寂静的客厅里显得格外刺耳。

一直沉默的男人缓缓抬起头,眼神平静得像一潭深水。

他看着记者,也看着这个似乎早已给他定了罪的世界,终于开了口。

没有愤怒,没有辩解。

但是他的话却让在场的所有人,都愣在了原地。

01

夏末的午后,阳光有些懒洋洋的。

江西那座不算大的小城里,时间仿佛也放慢了脚步。

城南的老旧小区,几棵有些年头的大樟树下,总有那么一群闲不住的老街坊。

张阿姨磕着瓜子,压低了声音,朝旁边三单元二楼的窗户努了努嘴。

“唉,你们说,老刘家那个儿子,是不是真的读傻了?”

李裁缝停下手里纳鞋底的活,叹了口气。

“谁说不是呢,当年多风光啊。”

“十五岁就考上名牌大学,我们这十里八乡头一个!”

“那时候记者都来了好几拨,把老刘家门槛都快踩平了。”

“可现在呢?”

张阿姨把瓜子皮往地上一吐,声音里满是藏不住的惋惜。

“三十好几的人了,整天大门不出二门不迈。”

“衣食住行,哪一样不要靠他那两个老的?”

“老刘和王姐也是倒了霉,辛苦一辈子,到老了还要养个巨婴。”

“我看啊,书读得再多,不懂人情世故,也是白搭。”

话音刚落,二楼的窗帘似乎动了一下,随即又恢复了平静。

仿佛那扇窗户背后,是一个与世隔绝的孤岛。

岛的主人,名叫刘志宇。

二十年前,刘志宇这个名字,是这座小城所有父母口中“别人家的孩子”的天花板。

时间倒回至二十多年前,刘志宇的童年,几乎就是一部神童的成长史。

他五岁那年,别家的孩子还在玩泥巴,他已经能抱着字典,认全了里面九成以上的汉字。

十岁,当同龄人还在为小学毕业的升学考发愁时,他已经连跳几级,坐进了初中的课堂。

老师们起初还担心他跟不上,可几次考试下来,他科科名列前茅,尤其是理科,常常能用老师们都想不到的解法,做出最难的压轴题。

十五岁那年,高考放榜。

刘志宇的名字,以全县理科状元的身份,被红纸黑字地贴在了县一中的光荣榜上。

那个分数,耀眼得让所有人都为之侧目。

他被国内一所顶尖的重点大学录取,学的还是当时最热门的计算机科学。

那一天,鞭炮声从刘家所在的巷子口一直响到了巷子尾。

父亲刘建国,一个在工厂里勤勤恳恳干了一辈子的老实人,那天激动得脸庞通红,逢人便递烟,手都有些微微发抖。

母亲王秀兰,更是高兴得直抹眼泪,拉着前来道贺的邻居们,一遍又一遍地讲述着儿子的聪慧与懂事。

市里、县里的媒体都来了。

闪光灯下,十五岁的刘志宇显得有些瘦弱和靦腆。

他穿着不合身的新衬衫,面对镜头,眼神里有对未来的憧憬,也有一丝与年龄不符的茫然。



那时的他,是全家人的骄傲,是这座小城最闪亮的一颗星。

所有人都相信,这孩子的前途,不可限量。

然而,谁也没能想到,那一天,竟成了刘志宇人生中,最后一个公开的高光时刻。

大学的校门,像一道巨大的分水岭。

它将刘志宇辉煌的过去,与之后那漫长而沉默的十三年,彻底隔绝开来。

在知识的殿堂里,刘志宇依旧是那个如鱼得水的“神童”。

那些艰深的理论,复杂的算法,在他看来,不过是另一种形式的文字游戏。

他的专业课成绩始终名列前茅,深受几位老教授的赏识。

然而,在课堂之外的世界里,他却成了一个格格不入的异类。

当十九、二十岁的同学们在宿舍里热火朝天地讨论着最新的电影、社团的联谊活动,甚至开始谈论朦胧的恋爱时,十五岁的刘志宇插不上一句话。

他的心智,还停留在一个少年的世界。

他不理解那些复杂的成人世界的规则和情愫。

孤独感像潮水一般,将他紧紧包围。

他开始变得愈发沉默,将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了图书馆和电脑的世界里。

代码和程序,成了他唯一的朋友。

在那个虚拟世界里,他能找到掌控一切的秩序和快感,那是他在现实生活中从未体验过的。

他就像一颗独自运行的星球,与周围热闹的星系,始终保持着一个尴尬而遥远的距离。

室友们渐渐习惯了他的沉默,除了必要的交流,大家几乎不再与他多说什么。

在他们看来,刘志宇是个不折不扣的怪人,一个活在自己世界里的书呆子。

这种格格不入,像一根看不见的刺,深深扎进了刘志宇敏感的内心。

他渴望融入,却又不知道该如何迈出第一步。

久而久之,他索性放弃了尝试。

他用高高的书本和电脑屏幕,为自己筑起了一道心墙。

墙外是喧嚣的世界,墙内是他孤独而安全的王国。

十九岁那年,他以优异的成绩,提前修完了所有学分,顺利毕业。

当他拿着那份沉甸甸的,足以让任何人艳羡的毕业证时,心中却是一片茫然。

象牙塔的生活结束了。

他知道,自己即将要面对的,是一个比大学校园复杂百倍、千倍的真实社会。

而这一次,他还能像以前那样,仅仅依靠智商就所向披靡吗?

他没有答案。

那份隐藏在天才光环下的不自信,在那一刻,前所未有地膨胀起来。

他带着一丝忐忑,一丝期待,踏上了南下求职的列车。

他以为,凭借自己的学历和能力,找一份好工作应该不成问题。

可现实,却狠狠地给了他一记响亮的耳光。

他的简历,无疑是华丽的。

名牌大学、优等毕业生、各类编程大赛的获奖证书。

然而,当面试官看到他那张过分年轻,甚至还带着一丝稚气的脸时,眼神里总是会流露出难以掩饰的惊讶和怀疑。

“你......真的只有十九岁?”

这是他在面试中,听到最多的一句话。

年龄,这个曾经让他引以为傲的“神童”标签,在残酷的职场上,竟然成了一个最大的减分项。

一家颇具规模的互联网公司,技术总监在面试了他之后,对他扎实的技术功底赞不绝口。

可最后,人力资源总监却以“年龄太小,心智不够成熟,恐怕难以承担高压的工作和复杂的团队协作”为由,委婉地拒绝了他。

一次次的碰壁,像一盆盆冷水,将刘志宇心中残存的那点热情和自信,浇得所剩无几。

他想不明白,为什么衡量一个人的标准,不是能力,而是年龄和所谓的成熟。

在他看来,那些复杂的人际关系和办公室政治,远比解决一个技术难题要困难得多。

他开始怀疑自己,也开始怀疑这个社会。

难道,是自己错了吗?

带着满身的疲惫和挫败感,他回到了那个生养他的小城。

父母看到他憔悴的样子,心疼不已。

“没事的,志宇,找不到合适的就先在家歇歇。”

母亲王秀兰安慰着他。

“咱们不急,好工作都是要慢慢找的。”

父亲刘建国虽然话不多,但也默默地为他添了一碗他最爱喝的排骨汤。

家的温暖,暂时抚平了刘志宇内心的伤痛。

他想,或许自己真的需要一段时间,来好好思考一下未来的人生道路。

他把自己关进了房间,一头扎进了网络的世界。

他以为,这只是一个短暂的休整。

他以为,自己很快就能重新站起来。

可他没有想到,这个“短暂的休整”,竟然会是漫长的十三年。

十三年的时光,足以让一个牙牙学语的婴儿,长成一个翩翩少年。

也足以让一个曾经的天才神童,在邻里乡亲的口中,彻底沦为一个一事无成的“啃老族”。

故事,从这里,才刚刚开始。

02

日子,一天天地过去。

刘志宇待在家里的时间,从最初的几个星期,变成了几个月,然后是一年,两年......

起初,父母并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妥。

在他们看来,儿子从小到大都太顺了,在外面受点挫折,回家休整一下,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王秀兰每天变着花样地给儿子做好吃的,从不问他找工作的事情。

刘建国也只是偶尔在饭桌上,旁敲侧击地提一句:“志宇啊,最近有没有看什么招聘信息?”

每当这时,刘志宇总是低着头,含糊地应付一句:“在看了。”

然后,便又是长久的沉默。

房间里的电脑,成了刘志宇与外界唯一的连接。

他每天的生活,变得极有规律。

早上八点起床,吃过早饭,便一头扎进房间。

中午出来吃饭,下午继续。

晚上,房间的灯光常常会亮到深夜。

父母不知道他整天在电脑上捣鼓些什么。

他们只看到屏幕上,是他们完全看不懂的,闪烁着各种颜色线条的图表,和密密麻麻的英文代码。

他们问过一次,刘志宇只是简单地回答:“在学习一些新东西。”

对于这对文化水平不高的父母来说,他们相信儿子。

在他们心里,儿子永远是那个最聪明的孩子。

他说在学习,那就一定是在做正经事。

然而,邻居们的闲言碎语,却像野草一样,开始在他们平静的生活里疯狂地滋生。

“老刘家的儿子,还没出去工作啊?”

“这都毕业一两年了吧,总待在家里算怎么回事?”

起初,刘建国和王秀兰还会替儿子辩解几句。

“孩子有自己的打算。”

“他不急,我们当父母的更不急。”

可时间一长,当这种辩解重复了一遍又一遍,连他们自己都开始觉得有些底气不足了。

亲戚们的“关心”,更是像一把把软刀子,扎在他们的心上。

过年过节的家庭聚会上,总有那么几个长辈,会把话题引到刘志宇身上。

“志宇啊,现在在哪高就啊?”

“这么好的大学毕业,可不能把专业给荒废了。”

“男孩子,总得有个正经工作,不然以后怎么成家立业?”

面对这些看似关心,实则充满压力的问话,刘志宇总是沉默以对。

而他的父母,只能在一旁尴尬地打着圆场,脸上的笑容比哭还难看。

每一次家庭聚会,对这个家庭来说,都像是一场公开的审判。

刘志宇不是没有尝试过再次融入社会。

在家的第三年,他通过一个远房亲戚的介绍,进入了市里一家软件公司。

这份工作,他只做了不到半年。

辞职的原因,很简单,也很可笑。

公司接了一个项目,在技术实现上,刘志宇提出了一个能够大幅优化性能的全新方案。

但这个方案,需要推翻项目经理已经写好的部分核心架构。

项目经理觉得自己的权威受到了挑战,当众驳斥了刘志宇的方案,说他“异想天开,不切实际”。

刘志宇是个在技术上从不妥协的人。

他据理力争,甚至当着所有同事的面,指出了项目经理原有架构中的几个致命缺陷。

结果可想而知。

他被彻底孤立了。

那段日子,他每天都过得很压抑。



他无法理解,为什么明明有更好的技术方案,却因为所谓的人情和面子而不能被采纳。

他不想把时间浪费在这种毫无意义的内耗上。

最终,他选择了主动离开。

这次失败的工作经历,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它彻底击碎了刘志宇对传统职场的所有幻想。

他觉得,自己就像一个结构精密的零件,却始终找不到能够与之匹配的机器。

与其在错误的机器上不断磨损自己,不如选择停下来。

于是,他再次回到了那个小小的房间,回到了那个由数据和代码构成的,纯粹而有序的世界。

这一次的回归,比上一次更加彻底。

他几乎断绝了所有不必要的社交。

昔日的同学、朋友,渐渐都失去了联系。

他的世界,缩小到只剩下那间十几平米的卧室,和一方明亮的电脑屏幕。

父亲刘建国的叹息声,变得越来越频繁。

他从最初的理解和支持,变成了沉默和无奈。

他常常一个人坐在客厅的沙发上,一根接一根地抽着烟,看着儿子紧闭的房门,目光复杂。

他想不明白,自己那个曾经让所有人都羡慕的儿子,怎么就走到了今天这一步。

母亲王秀兰的心,更是像被泡在黄连水里。

一方面,她心疼儿子,知道他内心一定很苦。

另一方面,外界的流言蜚语,像一座大山,压得她喘不过气来。

她开始变得敏感而脆弱,听到邻居在背后议论,她会躲在家里偷偷地哭。

但当着儿子的面,她又不得不强颜欢笑,装作什么事都没有发生。

这个小小的家庭,被一种沉闷而压抑的气氛笼罩着。

每个人都小心翼翼,生怕一不小心,就触碰到那个最敏感的话题。

时间,就在这种令人窒息的沉默中,流淌了整整十三年。

十三年里,小城日新月异,高楼拔地而起。

刘志宇曾经的同学们,大多已经成家立业,结婚生子。

他们有的成了企业高管,有的做起了小生意,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生活轨道上,按部就班地前进着。

只有刘志宇,像一个被时间遗忘的人,依旧停留在了原地。

“啃老”、“高分低能”、“神童陨落”的标签,被牢牢地贴在了他的身上。

他成了小城里,一个教育失败的反面典型。

偶尔有不知情的人提起当年那个十五岁上大学的天才,知情的人总会摇摇头,发出一声意味深长的叹息。

渐渐地,大家似乎都接受了这个“事实”。

一个天才,就这么悄无声息地,陨落了。

然而,在这些看得到的变化和听得到的流言背后,一些不为人知的细节,却被所有人忽略了。

比如,刘建国夫妇这几年,虽然嘴上总说发愁,但气色却越来越好。

他们身上的衣服,从以前的地摊货,悄悄换成了有些牌子的新款。

家里的老旧电器,也一件件地换成了最新款的智能家电。

王秀兰甚至还跟着小区的阿姨们,报名了去云南旅游的夕阳红旅行团。

有人好奇地问起,王秀兰总是笑着解释:“孩子们都大了,我们老两口也该享享福了。”

“这些年存了点钱,不能总亏待自己。”

大家听了,都觉得在理,也就没再多想。

谁也不会把这些生活的改善,和那个整天待在家里“啃老”的儿子联系在一起。

直到那天,一个人的到来,像一块巨石,投进了这片看似平静,实则暗流涌动的生活。

一个名叫陈雷的资深社会新闻记者,偶然间从朋友口中听说了刘志宇的故事。

“神童”、“名牌大学”、“十三年啃老”。

这几个关键词组合在一起,立刻激起了他作为新闻人的职业敏感。

陈雷觉得,这绝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家庭教育失败的案例。

这背后,一定隐藏着更深层次的社会问题和不为人知的故事。

他决定,要亲自去一趟那座小城,揭开这个“陨落神童”背后的真相。

他想要写一篇能够引发社会思考的深度报道。

他联系上了当地的社区,几经周折,终于要到了刘志宇家的地址和联系方式。

一个周末的上午,他带着助理,敲响了那扇传说中紧闭了十三年的房门。

03

开门的,是母亲王秀兰。

当她看到门口站着两个拿着相机和采访本的陌生人,并听他们说明来意后,脸上的笑容瞬间凝固了。

她的第一反应是拒绝。

“不好意思,我们家......没什么好采访的。”

她说着,就想把门关上。

陈雷早有准备,他立刻上前一步,用最诚恳的语气说道:

“阿姨,您别误会,我不是来挖什么新闻的。”

“我只是觉得,您儿子志宇是个很特别的人才,他的人生经历,或许能给现在的年轻人一些启发。”

“我们只想和他聊聊天,了解一下他真实的想法,绝对没有任何恶意。”

“启发”这两个字,似乎触动了王秀兰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是啊,她的儿子,曾经是那么多人的榜样和启发。

她犹豫了。

一旁的刘建国闻声走了出来,他比妻子要冷静一些。

他打量了陈雷一番,沉默了半晌,最终还是叹了口气,侧身让开了路。

“进来坐吧。”

或许,在他心里,也积压了太多的话,太多的苦闷,需要一个宣泄的出口。

又或者,他也隐隐期待着,能有一个人,真正地看懂他的儿子。

客厅的陈设很简单,但收拾得一尘不染。

看得出来,这是一个勤劳本分的家庭。

陈雷和助理在沙发上坐下,气氛显得有些拘谨和尴尬。

王秀兰给他们倒了茶,然后就局促不安地坐在了丈夫身边。

“志宇他......在他自己房间里。”

刘建国指了指那扇紧闭的卧室门。

“他性子有点内向,不太爱跟生人说话。”

陈雷点点头,表示理解。

“叔叔阿姨,能先和我们聊聊,志宇这些年的情况吗?”

采访,就在这样一种沉重而压抑的氛围中开始了。

两位老人,仿佛打开了话匣子。

他们从儿子小时候的聪慧懂事说起,说到十五岁考上大学时的无上荣光。

然后,话锋一转,声音渐渐低沉下去。

他们谈到了儿子毕业后的不顺,谈到了邻里乡亲的指指点点,谈到了他们这些年内心的煎熬和无助。

王秀兰说着说着,眼圈就红了。

“我们不怕自己吃苦受累。”

“我们就是怕,怕孩子心里憋着事,把自己给憋坏了。”

“他什么都不跟我们说,我们也不知道该怎么帮他。”

就在这时,那扇紧闭的卧室门,吱呀一声,打开了。

刘志宇从里面走了出来。

他穿着一身简单的灰色居家服,头发有些凌乱,脸色因为长期不见阳光而显得有些苍白。

但他很高,身形挺拔,只是眼神里,带着一种与世隔绝的疏离感。

他看到客厅里的陌生人,并没有显得太过惊讶,仿佛早已知道他们的存在。

他走到饮水机旁,给自己倒了一杯水,然后就在父母身旁的一张单人椅子上坐了下来,一言不发。

他坐得很直,双手放在膝盖上,像一个等待审判的学生。

陈雷知道,真正的采访,现在才要开始。

他清了清嗓子,努力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温和一些。

“志宇,你好,我是记者陈雷。”

刘志宇没有反应,只是低着头,看着自己的脚尖。

“我们今天来,没有别的意思,就是想听听你的故事,你的想法。”

空气,安静得能听到墙上挂钟秒针走动的声音。

陈雷只好继续抛出问题。

他从刘志宇过去的辉煌问起,问他当年作为神童的感受。

又问到他的大学生活,问他是否真的觉得孤独。

刘志宇始终保持着沉默,仿佛一座没有生命的雕像。

采访,一度陷入了僵局。



陈雷意识到,这种温和的提问方式,根本无法敲开他紧锁的心门。

他决定,换一种方式,一种更直接,甚至更尖锐的方式。

他看着刘志宇,一字一句地问道:

“你十九岁大学毕业,到现在三十三岁,整整十四年过去了。”

“不对,是十三年。”陈雷迅速在心里修正了一下,“你十九岁毕业,到家一年后算是开始,到现在是十三年。”

他调整了一下措辞,重新开口。

“从你二十岁决定待在家里开始,到现在,已经十三年了。”

“这十三年里,你一直没有出去工作,衣食住行都靠父母。”

“你有没有想过,你这样做,对得起你父母的养育之恩吗?”

这句话,像一根针,狠狠地刺进了在场每个人的心里。

王秀兰的脸色瞬间变得煞白,她下意识地想要开口替儿子辩解。

刘建国的手,也紧紧地攥成了拳头。

而被质问的刘志宇,身体微不可察地颤抖了一下。

陈雷没有停下,他知道,只有下猛药,才有可能得到他想要的反应。

他继续追问,声音也提高了几分:

“你知不知道,外面的人都怎么说你?”

“你有没有想过,你这样待在家里,街坊邻居会怎么议论你的父母?他们出门都抬不起头!”

“你已经三十三岁了,不是十三岁!难道你就打算这样,在父母的庇护下,过一辈子吗?!”

每一个问题,都像一声重锤,狠狠地砸在刘志宇的心上。

客厅里的空气,紧张到了冰点。

王秀兰再也忍不住了,她站起身,带着哭腔对陈雷说:“记者同志,你别这么说我儿子,他......”

然而,她的话还没说完。

一直沉默如谜的刘志宇,突然缓缓地抬起了头。

他的动作很慢,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力量。

他的眼神,不再是空洞和疏离。

那双深邃的眼睛里,平静得像一潭古井,却又似乎蕴藏着整个宇宙的星辰。

他没有看自己的父母,而是直视着记者陈雷的眼睛。

那目光,锐利得仿佛能穿透人心。

他用一种极为清晰、冷静,甚至带着一丝不容置疑的语调,

不带任何情绪,没有愤怒,没有辩解,没有委屈。

说出了他在整个采访过程中,唯一的一句话......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