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于:中国财经报 | 作者:徐丽红
0" data-mpa-action-id="mf3dc1tjbaq" data-pm-slice="0 0 []">
日前,中国人民银行、农业农村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金融服务农村改革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要推动金融系统增强改革思维、用好改革办法,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提升金融资源配置效能,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受访专家一致认为,在当前乡村振兴全面深化与提质增效的关键阶段,农村各领域对金融资源的需求呈现多元化、精细化特征。《意见》提出推动金融系统增强改革思维,本质上是以金融改革支持农村改革,推动金融与农村经济社会双向赋能。
“推动金融系统增强改革思维这个总体思路既抓住了当前农村金融服务的核心矛盾,也为金融资源精准对接乡村振兴需求提供了方法论。”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研究员张晓峰表示,增强改革思维的提出,将推动金融服务逻辑从“满足已有需求”转向“创造发展条件”。从中长期看,这将增强金融服务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动性,对于提升金融资源配置效能具有积极作用。
破解农村金融供给与需求未能完全匹配的矛盾
《2025年二季度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显示,2025年二季度末,农村贷款余额38.95万亿元,同比增长7.4%,上半年增加2.15万亿元。农户贷款余额18.59万亿元,同比增长3.7%,上半年增加3934亿元。农业贷款余额6.9万亿元,同比增长8.1%,上半年增加5451亿元。这一系列数据,不仅是金融机构践行乡村全面振兴战略的“成绩单”,更是金融“活水”精准滴灌农业农村发展的“见证者”。
在张晓峰看来,我国农村金融服务已取得显著成效。一是基础金融服务日益完善,农村金融服务站基本实现全国行政村全覆盖,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移动支付等也已覆盖多数农户。二是随着金融供给机构的多元化,以及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数字化手段的推广运用,再加上财政货币政策引导,小额信用贷款已经覆盖了很多农户。三是财政、产业政策与货币、监管等金融政策的协同框架已经形成。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进程中,最艰巨最繁重的“硬骨头”仍然在农村。在乡村全面振兴的伟大征程中,强化农村金融至关重要。
“农村金融服务急需破解的是供给与需求未能完全匹配的矛盾。”张晓峰表示,首先是要解决金融服务在区域、需求主体等方面的结构性不平衡问题。相较于发达地区、大中型企业而言,中西部、新兴行业的信贷供给仍显不足,在现代农业发展中占据关键地位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融资需求依然存在较大缺口。
对此,财达证券研究院副院长宣宇表示赞同。他认为,农村金融的结构性矛盾不容忽视,目前农村金融在盘活农村资源资产、信用资产、动产融资、联农带农金融支持模式上还有不少弱项短板,在金融支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方式上还有广阔的探索和创新空间,农村金融服务的供给体系和服务质效还有待持续完善。要啃下农村发展的“硬骨头”,就要为其引入更多金融“活水”。
“三个首次”聚焦改革核心领域
《意见》的出台可谓恰逢其时,为农村金融的发展送来“及时雨”和“金钥匙”。在具体的政策条款中,“三个首次”最为亮眼,分别聚焦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县域重点产业链发展、县域城乡融合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等改革的核心领域,通过务实举措,促进农村金融从“增量”向“提质”转变,增强产业链金融精准性和风险控制能力,推动金融服务从被动供给转向全周期主动服务的政策目标。
一是首次提出加强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金融供给。《意见》明确要加大对种业振兴、农机装备等科技创新领域的金融支持力度。同时,要更加注重以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等政策引导信贷资源投向。“这充分说明农村金融服务的重点方向之一是要解决融资服务的结构性问题,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更多金融资源支持,推动实现农业现代化。同时,农村金融服务也要更加明确地由‘增量’转向‘提质’。”张晓峰表示。
二是首次提出探索实施县域重点产业链“金融链长制”。《意见》提出以“一链一策”的金融服务模式,提供有针对性的融资服务。“推广‘一链一策’金融服务模式,是顺应‘产业链长制’发展需要而提出的金融解决方案,既是以金融改革促农村改革思路的再次阐释,也是通过‘一链一策’设计个性化产品、具体落实产业链金融政策的总体指导。”宣宇表示,产业链是一个由若干核心骨干企业和一系列配套企业组成的完整系统,依托核心企业的规模和市场优势,为产业链上下游中小企业提供增信,有助于配套企业获得存货、应收或预付账款等融资服务,改善其信用预期。这既能增强产业链金融的精准性,又能增强风险控制能力。
三是首次提出拓展县域城乡融合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建设金融服务。金融服务将由之前相对较为被动的供给模式,转向积极提供全周期服务。“比如《意见》要求鼓励金融机构发挥融资融智优势,在村庄规划期提前介入,提供专业化顾问建议和融资解决方案。此举既可以增强服务的主动性与匹配性,也可以通过前期调查控制金融资产的潜在风险。”张晓峰表示。
完善激励约束机制 护航政策落地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受访专家认为,在优化金融机构激励约束机制方面,要有效破除金融抑制。同时,还要加强金融知识宣传普及。
各类金融机构立足职能定位,强化统计监测分析,优化金融机构服务乡村振兴考核评估,强化评估结果共享运用至关重要。宣宇表示,“此举将有效激励各金融机构在业务范围内因地制宜创新优化多元化金融服务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针对监测评估指标体系构建环节,张晓峰建议,应充分利用第三方评估、专家资源增强评估指标的科学性与客观性。同时,运用数字技术赋能实时监管,增强监测效率与质量。
不当的金融服务会给金融消费者造成不良后果,金融服务应遵循适当性原则,即把合适的金融产品或服务提供给合适的人,做到产品或服务与客户匹配。“加强金融知识宣传普及,尤其是提升欠发达地区和低收入群体的消费者金融素养,有助于提高消费者选择适当性金融产品的鉴别力和主动性。”宣宇表示,提升金融消费者的甄别能力、维权意识和能力,也有利于倒逼金融机构稳健诚信经营。
THE END
转载声明:本微信公众号刊登的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及本微信公众号观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