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村名溯源】
在《宁海地名志》里,藏着吴家(标准音ȵ213 ko423)村的由来。明初洪武年间(1368-1398),奉化吴家埠第六世文达公迁徙至宁海上井栏,在此开基创业、繁衍生息,后以姓氏定名,吴家村由此诞生。2006年3月,冯家、陈戴、吴家、井栏四个自然村因同处象山港东岸,合并为滨海村,有了新的村名。
吴家村村西北祠堂后方,曾有一处奇景——“樟抱楝”。一棵老樟树将楝树紧紧裹在枝干间,这份“护持”却过了头,最终竟将楝树抱死。如今,老樟树依旧抱着枯残的楝木,旁有石碑镌刻着七百六十余年的往事。传说方孝孺担任建文帝老师时,皇帝问及家乡奇景,他列举了“十里荔枝路,廿里倒撑水,井栏吴家的樟抱楝,积善庵里月边井”,这棵树也因此成了地方上的知名一景。
【獬豸的故事】
吴家村修建祠堂时,族人不过十六户。采购的木料堆放在工地,一夜之间竟遭人偷窃。吴家人心里清楚是邻村仗着人多势众所为,奈何自身势单力薄,不便公开追查。但祠堂是族群的根基,木料若要不回,宗族的底气也会荡然无存。一番暗访后,他们摸清了木料的去向,以“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办法,趁夜将木料悉数追回。这场无声的较量,未动一兵一卒,却守住了族群的根基,祠堂也得以顺利落成。
祠堂大门口正上方内侧,有桐油蛎灰塑成的獬豸戏龙图。这獬豸,别说与龙同框,即便单独出现,在宁海也极为少见。老辈人说,这背后藏着“獬豸啜龙如麦面”的故事——獬豸虽非龙类,却能追上龙,像吃麦面一般将其降服。凫溪也有类似传说,吴家村将其塑在祠堂,既象征着公平公正,能洞察善恶忠奸、辨别是非曲直,更是民间以艺术消解强弱悬殊的智慧体现。獬豸通人性、辨是非,见奸邪便用角将其触倒吞下,作为公正的象征,在此处更成了弱小族群“以智取胜”的精神寄托。
木料失窃又被追回的往事,与堆塑中獬豸降龙的意象形成巧妙互文:强邻仗势夺料,恰似恶龙越界;吴家不逞匹夫之勇,凭智谋挽回损失,正若獬豸以巧力制伏蛮力。祠堂塑此景,既是对往事的隐秘纪念,也在告诫后人:族群的存续,不在人多势众,而在守正与齐心。
村外海域的狗头山,藏有獬豸洞与龙洞。相传獬豸追龙时,龙从山上仓皇逃窜,獬豸从另一侧迂回堵截,在山石上留下玉色的痕迹,大如簟桶,那是岩石夹层如长龙游过的印记,一路延伸至峡山的青洋山。据说龙逃到七石头港,才从青洋山脱身,沿途山石上,至今仍有两者角力的擦痕。自然景观与传说相互呼应,让祠堂堆塑不再是凭空虚构的符号,而成了可触可感的历史注脚。
以堆塑为载体,以民间传说为脉络,以实际场景为佐证,吴家村的这段故事便有了独特的魅力与生存空间。它藏在樟抱楝的枯荣里,刻在祠堂的灰塑中,印在山海的痕迹上,成为族群记忆里永不褪色的符号。(口述/吴明辉,审核/吴维荣)
- End -
乡土宁海公益平台
@关注我们就是最大的支持@
对话主编请加微信:
□ 撰稿:水东居士
□ 排版:天姥老人
□ 审核:吴维荣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