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央视新闻消息,近期,丹麦媒体抖出猛料,至少3名与特朗普和白宫高层关系密切的美国人频繁往返格陵兰岛与美国,搭私人关系网、渗透社区、扩大信息收集,意图让格陵兰疏离丹麦、贴近美国。哥本哈根火速点名,首相弗雷泽里克森直接定性为对王国内部事务的干涉,“不可接受”。法国外长巴罗当即登上停靠在格陵兰的法国海军舰艇,宣示态度——北极正遭遇“新型冲突与侵犯”,法国以“主要海洋大国”的身份和加拿大、丹麦开展协同任务。第二天,巴罗在岛上再度发声,称对格陵兰的干涉“不可接受、无礼”,并向丹麦、格陵兰与岛民传递欧洲团结一致的信号。格陵兰的法理位置同样说得清:这是丹麦王国的自治领地,国防和外交归丹麦政府。特朗普多次放话要“得到”格陵兰,还抛出“不排除动武”的惊人之语,遭到丹麦与岛民的公开反对。
把镜头拉近,这不是一场普通的外交口水,而是标准的“混合战”拼图。明面上用“购买”“动武不排除”等高噪音话术探路,暗地里用社交渗透、关系网络、资金与信息操作撬动岛内生态,目标直指格陵兰的政治黏结和安全依附。格陵兰为什么成了“必争之地”?地缘地位太扎眼:北美、欧洲、俄罗斯三角点,北冰洋—大西洋关键通道,冰融带来的通航窗口与资源开发正在加速显影。谁掌握这块前沿,谁就握住北极航路的节拍器和极地预警—补给—通道控制的杠杆。
![]()
有人问,特朗普这套能不能成?看三道门槛。第一道是法理。格陵兰的国防与外交在丹麦,任何地位变化都必须穿越格陵兰内部政治+丹麦宪制+欧洲层面的多重门槛,“买岛并入”没有现成路径。第二道是政治。丹麦首相已把“干涉”钉死在话术上限,外长拉斯穆森还把美国外交官叫去“给说法”,法国外长直接上舰上岛,存在即声明。第三道是民意。岛民坚决抵制的信号不止一次,哪怕格陵兰内部存在独立讨论,那也是丹麦—格陵兰之间的博弈,不是外力可操弄的筹码。三道门都卡着,美国想巧取豪夺,只会越推越远。
从军事专业角度再拆几刀。格陵兰的价值不仅在航道,更在频谱与感知链。极地方向的远程预警、卫通中继、海空巡逻补给点,是北约与北极治理框架里的关键节点。把影响力塞进格陵兰,等于把前沿侦测和机动半径往北推。问题在于,一旦做成“隐性渗透+显性威慑”的组合,欧洲的反制就会组合出现:法理封锁、政治团结、可视化军事存在。这回法国舰艇与加丹协同行动,就是把“象征”变成“秩序提醒”。欧盟27国在格陵兰议题上的一致立场,把潜在的双边摩擦抬升为欧洲公共安全议题,华盛顿再想“各个击破”,难度陡增。
![]()
这场博弈的变量在哪儿?有三处值得盯。其一,隐蔽影响链会不会继续下潜,比如资金赞助、舆情投放、社群渗透。这部分公开信息有限,更多细节暂无权威披露,但丹麦与欧盟把“新型侵略”四个字挂在嘴边,意味着监管与反制工具会跟进。其二,北极多边机制是否被赋予更强的透明与约束条款,像联合巡逻、环境—开发双审、军事存在通报等,越透明,灰色空间越窄。其三,欧洲的常态化存在能否持续,法舰这次是信号,如果形成法—加—丹的巡航与科考/搜救框架联动,既合规又有效。
再说说叙事的力量。美国常用“尊重当地选择”的道德模板开场,结果被丹麦与格陵兰的指控撕开口子。一边讲尊重,一边做渗透,在北极这种高度规则化的区域,舆论反噬特别快。法国这次把“新型冲突与侵犯”抬到概念层面,其实是在进行话语占位:谁先给行为定性,谁就拿到合法性的麦克风。等“定性”固化,操作空间自然收紧。
![]()
我给一个清晰结论。这不是“买岛”的戏码,而是一场围绕北极规则与前沿存在的长期赛跑。欧洲把团结牌打出来了,丹麦把红线画清了,格陵兰把态度坐稳了。美国要想在北极赢,得靠规则供给与可信承诺,而不是强取豪夺的旧剧本。继续押注“混合战”的灰色手段,只会把欧盟的政治动员推得更快。格陵兰的风很冷,规则的火才把局面点亮。谁能把规则写进行动,谁就能在北极的下一幕里占住C位。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