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从阅兵场上,读懂一个国家的实力?
首先,看武器装备,此为“形之力”;
其次,看编队体系,这是“势之力”;
最后,看叙事与动员,这是“心之力”。
![]()
“九三阅兵”注定是一堂关于国家综合实力的公开课,按照国新办发布会权威介绍,本次阅兵时长约70分钟、编设45个方(梯)队,依次为空中护旗梯队、徒步方队、战旗方队、装备方队与空中梯队,所有受阅装备均为国产现役主战装备,既纪念历史,也面向未来。
先看“形之力”。今年的一个关键信号,是“新域新质”成体系亮相,比如高超声速、远程精打击、防空反导、无人与反无人、网络电磁对抗,乃至定向能等方向,都被明确提及将集中呈现;空中梯队由预警指挥机、歼击机、轰炸机、运输机等构成,基本覆盖现役主战序列,其中不少型号系首次公开。
阅兵并不等同作战,但它会选择把“可展示的门类”成建制拉出来给世界看:这既是对外的威慑沟通,也是对内的技术路线图。
![]()
然后是“势之力”。真正让装备产生战力的,是“体系”。今年的编排里,你能读到三层逻辑:
一是“侦察—指挥—打击—评估”的闭环可视化,空情预警、远程打击与防空反导在队列结构上形成呼应;
二是“有人—无人—反无人”的博弈成组出现,显示出对复杂战场的“系统踢门”能力;
三是“陆海空天电网一体”的作战构造以“队形+节奏”暗示联合作战链路,这是一种“把战法写在行进序列里的表达”。
“好武器会过时,好的体系才会生长”,而阅兵的价值,恰在把这种体系化建设进行公开展示。
第三,看“结构重塑”。“旗”与“面”的变化,折射着组织形态的更新。今年的战旗方队集中亮相,权威媒体解读为“我军力量结构新布局在阅兵中的首次集中展示”。这背后,是军队体制编制的一系列重构。
其中最具象征意义的,是信息支援部队在2024年组建之后成为全军网络信息体系建设运用的关键支撑,标志着从“信息化”向“体系化、智能化”的跃升。
![]()
第四,看“工业与供应链的把握力”。官方明确:参阅装备“均为国产现役主战装备”,且“新型装备占比很大”。这句话的分量不在“国产”二字本身,而在“现役+规模化列装”的组合。
这意味着中国武器装备从可研、定型到批产、保障的全链条能力已打通,军工的“工程化能力”和“成本控制能力”被间接验证。阅兵场上的每一次“齐步”,背后都是产业链的一次“合拍”。“技术领先只是一时,工程化领先才是一代”,这正是中国式国防现代化的产业底座。
第五,看“治理与动员的组织力”。阅兵不仅是军队的事,也是城市与国家级别的系统联动。对一个超大型国家而言,“快、稳、准”的应急与大型活动组织力,就是和平年代的“国家战力的一部分”。
第六,看“外交场”的反应。阅兵是纪念,更是多边互动的舞台。中国外交部公布,涉及26位外国元首和政府首脑将参与仪式;对外媒体亦以“高规格参会+高技术展示”进行报道。这种“典礼+防务”的复合信号,一方面巩固与传统伙伴、区域国家的战略沟通,另一方面也通过公开透明的方式进行“可见的力量展示”,把“不确定的外部安全预期”转化为“可计算的风险成本”。
![]()
以上六层合在一起,便会看到九三阅兵的真正意义。
它不是“炫耀”,而是三重告知,告知对手“不要误判”,告知朋友“合作可期”,告知国人“方向清晰”。
纪念,是为了不忘来路;展示,是为了守住去路。
所谓最稳的强大,是在阳光下给世界一份可验证的答案。
九三阅兵,就是中国的答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