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0年了,圆明园的废墟还在那里。
每次路过海淀区,远远看到那些断壁残垣,心里总是五味杂陈。
很多人可能疑惑,如今我们国家有钱了,技术也先进了,为何不重修一下圆明园呢?要重修应该不是什么难事吧?
可国家文物局直接说了:不建!
为什么呢?
圆明园的5次被破坏
圆明园,始建于康熙年间,当时是一座皇家园林。
1707年,康熙心情不错,把西郊的那块地儿赐给了四阿哥胤禛,圆明园就在其中。
等到胤禛当上皇帝后,圆明园的身价立马提升了不少。与康熙相比,雍正更喜欢圆明园。
那时候,一年中差不多有大半年的时间雍正都泡在那个园子里,批奏折、见大臣,忙得不亦乐乎。
等到乾隆上位后,更是把圆明园看成了“心肝宝贝”。乾隆原本就风雅,曾六次下江南,看到过不少新奇玩意,不少美景建筑。
后来在乾隆的安排下,圆明园来了一次华丽升级,乾隆几乎把他在江南看到的好的东西几乎都搬进去了,园子规模一下子扩大到了占地5200多亩。
这还没完,乾隆还特别邀请了意大利传教士郎世宁,让他设计了一处兼具中西风格的“西洋楼”,法国人蒋友仁监造。
当中西合璧的西洋楼建好后,别说中国人了,就连外国人看了都直竖大拇指,赞不绝口。
还有海晏堂前的“十二个兽首”,更是点睛之笔,每个时辰轮流喷水,到了正午十二点,十二个一起喷,场面十分壮观。
就连法国大作家雨果看后都直呼:“这就是人类幻想中的仙境啊!”
然而就是这么一座令人叹为观止的伟大建筑,最终竟然没有保存下来,沦为了一座遗憾的遗址。
1860年秋,英法联军轻松地打到了北京城下,咸丰皇帝一看势头不对,带着家眷和重要大臣逃到了避暑山庄。
10月6日,英法联军第一次来到圆明园,被眼前的景观直接震撼坏了。他们做梦都想不到东方竟然有这样一座园林。
可强盗毕竟是强盗,他们除了赞叹,还要将能看到的都拿走。
当时法国军队来的时候只有一辆车,走的时候拉东西的汽车排了8公里长,给如今的卢浮宫贡献了不少文物。
更令人气愤的是,10月18日,英法联军以“报复清廷”为借口,纵火焚烧了圆明园。
那场大火持续烧了三天三夜,园内300余名太监、宫女、工匠葬身火海,近千座建筑化为灰烬,150万件文物被掠夺或毁坏。
法国作家雨果写文章痛斥道:“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打劫,一个放火……在历史面前,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一个叫英吉利。”
然而即便如此,圆明园的苦难还远没有结束。
1900年八国联军来犯时,残存的建筑再次遭到洗劫。这回不光是外国人抢,连自己人也跟着糟践。
慈禧带着光绪皇帝跑了,北京城没人管了。八旗兵丁、地痞流氓一窝蜂冲进圆明园,把那些在第一次劫难中幸存下来的建筑全给拆了。
紧接着到了民国时期,军阀割据,更加混乱。军阀、土匪、农民甚至园内守卫都开始纷纷盗掘遗址,场面不堪目睹。
京畿卫戍司令王怀庆派人把圆明园的围墙拆了,石料运回去修自己的花园;张作霖在东北,也从圆明园拉走石料修陵墓。
到了新中国成立后,刚开始因缺乏保护意识,部分区域被开垦为农田,地下文物因施工遭到了严重破坏。
20世纪80年代,圆明园甚至被规划为“游乐场”,幸而及时叫停。
直至1988年,圆明园遗址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工作才步入正轨。
我国为何不修复圆明园?
经过以上五场劫难,圆明园可以说已经完全“消失”了,当年被誉为“万园之园”的恢弘建筑,最后连个影子都没了。
1970年卫星影像显示,圆明园核心区域几乎被现代建筑与农田完全覆盖。
也正因如此,圆明园几乎失去了可修复的可能性,这也是国家没有修复它的根本原因之一。
1、遗址碎到“拼不回原图”
国家文物局曾组织数十次勘察,结果令人十分伤痛:
• 90%以上的古建筑基址被毁或叠压在现代道路、建筑之下。
• 山形水系已失原貌,要恢复“前湖后山、左坊右榭”的整体格局,甚至还要拆掉北大、清华部分校园、五环主路、数十个村庄。
• 文献、图纸、烫样虽多,却远非“施工图”。
即便清代“样式雷”家族留有几千张图纸,那也不过是圆明园全盛时期的局部,且尺寸、标高并不精确。
也就是说,想要“原址原样”修复,几乎不可能了。无异于先做一次超大尺度考古+拆迁+再设计,成本与争议都大到难以估量。
2、让废墟成为“国耻纪念碑”
其实从梁启超开始,直到后来的鲁迅、冰心、季羡林等,几代中国知识分子都主张“留下废墟”,以作为国人之激励。
• 梁启超曾在文章中写道:“废墟者,民族之创痕;创痕不愈,则警觉常在。”
• 1980年,邓公参观完圆明园遗址后直接拍板:“圆明园遗址要保护好,不要重修。”
• 2000年《圆明园遗址公园规划》作出明确指示:整体遗址化、重点修缮、局部复建。
今天,西洋楼残柱、福海碧波、曲院风荷共同构成一座“露天历史教室”——残缺,却比完美更具力量。
3、法律、技术、伦理三重门槛
法律层面,2006年《长城保护条例》、2017年《国家文物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都强调“不得大规模重建已不存在的文物”。
技术方面,即便用BIM、3D打印、AI复原,也只能解决“形”,难以还原“神”。
且楠木大料、金砖墁地、珐琅彩、手工鎏金等工艺,很多已失传或成本极高,已无法复刻。
伦理上,若花费巨资复建圆明园,是否会被质疑为在浪费国家钱财,要知道每一分钱,都是来自于老百姓,花钱复建这样的建筑意义不大。
由此,综合多重因素,还是保留遗址的好,它不仅避免了浪费,还有着一定的教育意义。
它是我国近代史的“伤疤”,也是民族复兴的“起点”。
它提醒我们:真正的强大,不是复刻过去的辉煌,而是直面伤痛的勇气,与创造新文明的决心。
保留废墟,并非沉溺于苦难,而是以历史为镜,照亮前行的道路。
正如圆明园管理处主任所言:“我们守护的不是一片废墟,而是一个民族的记忆与未来。”
读者们,关于“我国不修复圆明园的背后”,大家怎么看?如果喜欢本文章,请分享收藏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