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差一个猪头,我就能发财了。”浙江杭州的陈大爷一边指着所谓“齐白石原作”“皇帝玉玺”,一边轻声念叨。
他坚信,这些从主播手中购入的“国宝”,价值百万、千万,能让他投资成功、翻身还债。
可真相是,这一切只是直播间的一场精心包装的骗局,而他,早已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了“直播古董陷阱”的牺牲品。
年逾七旬的陈大爷,曾是一名小学教师,退休后本想安度晚年,却意外掉入了“古董直播”的漩涡。在过去的两年里,他先后从多个主播的直播间购买“文物藏品”。
藏品有瓷器、有书画、有印章,光听名字就气势不凡:齐白石的《虾趣图》、王羲之的《兰亭序》、清宫传世玉玺……他深信这些“好东西”都来自宫里,是国家级拍卖会流出的“漏”。
他越买越多,越陷越深,甚至坚信:“集齐圆明园流失的12个生肖,就能发大财。”如今的他,只差一个“猪头”。三层小楼已堆满“藏品”,数量粗略估算达七八百件。
为此,他不仅耗尽积蓄,还背上逾百万元的债务,向银行贷款、向亲友借钱,只为继续“抢藏”。
被骗的开端,是两年前的一场房屋翻建。背上几十万贷款的陈大爷,在短视频平台上刷到一场直播,主播大声宣称:“这些古董原来都是宫里分出来的,是扶持老百姓的项目,只要几百块就能买走,升值空间巨大!”
直播间里气氛火爆,“秒光”“抢购”“斩单”等术语刺激着陈大爷的神经,“这比股票靠谱多了!”他当时这样想。
在这些直播中,“古董”从不缺卖点:主播高声朗读“鉴定证书”、展示“博物馆流转记录”、甚至宣称“可送拍卖行高价转卖”。
有一次,陈大爷真的尝试将这些“藏品”拿去银行抵押贷款,结果被七八家银行拒之门外——“我们不接受任何形式的个人古董抵押”。
此时他才意识到:可能上当了。
更糟的是,一些曾“带他致富”的主播账号已经注销,直播间也人去楼空。
即便如此,陈大爷仍不愿接受现实:“这些钱币都是北京公博鉴定过的,我宁愿相信它是真的,如果是假的……那我怎么办呢?”
93提醒
在流量经济催生的低门槛直播间里,老年人孤独、焦虑与发财梦被精准捕捉与利用。从“捡漏”变成“漏财”,从“直播间家人”到现实孤岛,陈大爷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
大家在平常日子里,一定要多多关注老人,和他们说说话,科普网络诈骗的各种套路——否则直播镜头之外,还会有更多老人,跌入“古董致富”的幻梦中,越陷越深。
来源:大象新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