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熟悉的《采茶舞曲》
在江南茶田间流转
很多人会想起它的创作者
周 大 风
这位音乐大师
曾在采访中坦言
“大家都以为《采茶舞曲》
是我的满意之作
其实我十七岁在抗日战争期间
创作的《国际反侵略进行曲》
才是我的得意之作。”
1945年9月2日
日本政府正式签署投降书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取得最后的胜利
这一天
《国际反侵略进行曲》
振奋人心的旋律
在全世界60多个国家奏响
这首让周大风
视作“得意之作”的曲子
究竟藏着怎样的故事?
一位十七岁少年的创作
又为何能突破地域与语言的界限
成为国际反侵略浪潮中的嘹亮战歌?
让我们一起来
回溯那段烽火岁月
聆听属于周大风的“青春战歌”
正道:国际反侵略运动的中国篇章
20世纪30年代,全球性经济危机的阴霾笼罩,法西斯势力在世界各地悄然崛起,如同一股黑暗的潮水,迅速改变着国际政治格局。
国际反侵略运动大会中国分会会刊
在欧洲,德国和意大利的法西斯政权公然迈出向外扩张的步伐,他们的野心昭然若揭,对周边国家的主权和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
而在亚洲,日本帝国主义继侵略中国东三省后,又将贪婪的目光投向了华北地区,妄图进一步吞噬中国的领土,实现其所谓的“大东亚共荣圈”的美梦。
面对法西斯势力的猖獗,国际联盟本应肩负起维护世界和平的重任,然而,它却在关键时刻表现得力不从心,根本无力承担起相应的义务。
国联的软弱和不作为,使得法西斯国家更加肆无忌惮,侵略行为愈发猖獗。
在这样的背景下,世界各国爱好和平的人士纷纷意识到,必须团结起来,共同对抗法西斯侵略。
1936年9月3日,西欧各国的和平使者们齐聚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共同成立了国际反侵略运动大会。
此后,国际反侵略运动大会积极行动起来,陆续派人前往各国宣传成立分会,希望能够凝聚起全球的力量,共同对抗法西斯的威胁。中国,作为遭受日本侵略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自然成为他们关注的重点。
在中国朝野的一致认同和支持下,马相伯、邹韬奋等爱国志士发起筹备,于1938年1月23日在汉口总商会礼堂,正式建立了国际反侵略运动大会中国分会。
这一天,汉口总商会礼堂内气氛庄重而热烈,各界代表齐聚一堂,共同见证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时刻。
宋庆龄、毛泽东、蔡元培等72人被推举为名誉主席团成员,邵力子、郭沫若、周恩来等139人担任理事。
这一强大的阵容,不仅体现了中国社会各界对反侵略运动的高度重视和积极参与,更象征着国共合作与国际联合的紧密结合,为中国的抗战事业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1938年2月11日,国际反侵略运动大会在伦敦召开,中国分会推选了宋庆龄、蔡元培、吴玉章等19位代表参会,部分代表未能成行,吴玉章代表在会上作了“中国抗日战争的新阶段”的演讲。
在这次大会上,中国分会联合在英爱国人士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建设性的建议,如请求决议各国民众团体举行“中国周”,以揭露日本侵华罪状,实行抵制日货,为中国抗战声援;呼吁全世界保证军需用品能够顺利到达中国,而不运至日本,号召各国人民向中国伸出援助之手。
这些建议得到了许多国家的响应和支持,进一步推动了中国抗战的国际声援。为了更广泛地揭露日军的暴行,中国分会通过《告世界人士书》,详细地向世界揭露了日军在侵华战争中犯下的种种反人类罪行,如南京大屠杀、细菌战、毒气战等。这些罪行的曝光,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强烈愤慨和谴责。
英国“中国委员会”、法国总工会等国际组织纷纷发表声明,对中国表示声援,并采取实际行动抵制日货,为中国抗战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毛泽东为国际反侵略运动大会中国分会成立题词
1940年,国际反侵略运动大会中国分会成立两周年之际,毛泽东挥毫题词:“正义战争必然要战胜侵略战争”。这寥寥数语,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坚定的信念,它不仅是对正义力量的坚定肯定,更是对反侵略战争胜利的美好期许。
周恩来也在《新华日报》上发表文章,强调“为民族解放而战”的核心使命。他以犀利的笔触和深刻的见解,分析了当时的国际形势和中国抗战的重要性,呼吁全国人民团结一心,共同抵抗日本侵略者。
国际反侵略运动大会中国分会在抗战期间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它不仅为中国抗战争取到了国际上的支持和援助,也在国内凝聚了民心,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
它的工作,为中国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成为中国抗战历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无畏:《国际反侵略大会进行曲》的诞生
1939年,国际反侵略运动大会中国分会为了进一步激发全球反法西斯的斗志,决定向全世界征集会歌,期望用音乐的力量凝聚起各国人民的正义之声。这一消息传出后,立刻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蔡元培先生,这位在文化界享有崇高威望的学者和教育家,亲自为中国分会创作了一首《满江红》歌词。
据《蔡元培日记》记载,1939年11月29日,蔡元培收到中国分会的函件,嘱托他为会歌作词,尽管当时他年逾七旬,身体状况不佳,但依然抱病挥毫,于12月7日完成了这首气势磅礴的《满江红》:“公理昭彰,战胜强权在今日。概不问,领土大小,军容赢诎。文化同肩维护任,武装合组抵抗术。爱和平,御强敌。与友邦共奏凯旋歌,显成绩”。
这首歌词以文言词牌形式,将文化抗战与武装抵抗并置,既谴责日本侵略的非正义性,又呼吁国际联合的正义力量。
歌词中,蔡元培“公理昭彰”的开篇,表达了对正义必将战胜邪恶的坚定信念。
他呼吁全世界人民不分国界、不论强弱,共同肩负起维护文化、抵抗侵略的重任,“文化同肩”“武装合组”“尽排除,齐努力”这些词句充满了力量,激励着人们团结一心,共同对抗法西斯的暴行。
蔡元培还在歌词中展现了中国在抗战中的坚定立场和不屈精神,“我中华,泱泱国。爱和平,御强敌”,表达了中国人民热爱和平、抵御强敌的决心,以及与友邦共同取得抗战胜利的信心。
12月15日,这首《满江红》歌词在《大公报》《星岛日报》等报刊上发表,一时间,全国上下为之振奋。
当时,16岁的周大风正在宁波,他偶然读到了蔡元培先生的这首歌词。
周大风自幼对音乐有着浓厚的兴趣和天赋,虽然年纪轻轻,但已经在音乐创作方面展现出了不凡的才华。
他反复诵读着蔡元培先生的歌词,心中涌起了一股强烈的创作冲动。
然而,他也敏锐地察觉到,这首歌词采用文言文写成,对于普通民众来说,理解和传唱都存在一定的难度。
在那个全民抗战的时代,音乐是鼓舞士气、凝聚人心的有力武器,一首易于传唱的歌曲,能够更广泛地传播反侵略的思想,激发民众的爱国热情。
周大风深知这一点,他决定大胆地对歌词进行改写。当晚,他怀着满腔的热忱和对国家的责任感,坐在书桌前,开始了紧张的创作。
他逐字逐句地揣摩着蔡元培先生的原意,将文言文的歌词转化为通俗易懂的白话文,同时,结合自己对抗战的理解和感受,为歌词赋予了更加激昂的情感和强烈的节奏感。
公理昭彰,战胜强权在今朝。不分领土大小,军容强弱,文化我们同维护,武装合组抗敌曹。爱和平,御强敌,与友邦共奏凯旋谣,显功劳。”周大风将“赢诎”改为“强弱”“抵抗术”改为“抗敌曹”,更以“今朝”“谣”等白话词汇替换文言表述,使歌词朗朗上口。
周大风词曲的《国际反侵略大会进行曲》
改写完成后,周大风又连夜为新歌词谱曲。他沉浸在音乐的世界里,音符在他的笔下流淌,旋律在他的脑海中回荡。
经过几个小时的努力,一首充满力量的《国际反侵略大会进行曲》初稿诞生了。
周大风完成创作后,怀着忐忑的心情将作品寄给了国际反侵略运动大会中国分会。
他不知道自己的作品是否能够得到认可,心中充满了期待和不安。然而,他没有想到,他的作品很快就引起了中国分会的关注,尤其是蔡元培先生。
蔡先生看到青年周大风的这份投稿时,正值病中,但手稿上“以白话出新意,少年可畏”的批注,透露出他对年轻创作者的激赏。
在蔡元培先生的推荐下,周大风改写编曲的歌曲经过中国分会的审议,最终被定为中国分会会歌,定名为《国际反侵略大会进行曲》。
据《重庆抗战大事记》记载,1940年元旦,该曲在重庆抗建堂首演,现场“万余人齐唱,声震屋瓦”。
每逢重要的反侵略集会,《国际反侵略大会进行曲》的旋律都会响起,人们齐声高唱,歌声激昂,场面震撼。
随后,歌曲通过苏联对华广播电台、东南亚华侨抗日宣传队等渠道广泛传播,甚至在缅甸仰光的抗日集会上,华侨们用中英双语合唱此曲。
他们用歌声表达着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侵略者的痛恨,为祖国的抗战事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这首歌曲不仅成为中国分会的会歌,更在1941年伦敦反侵略大会上被列为指定曲目,成为全球反法西斯阵营的文化纽带。
周大风晚年回忆起这段经历时,感慨地说:“每当旋律响起,仿佛又回到那个全民抗战的岁月,这是我一生最满意的作品。”
这首《国际反侵略大会进行曲》,不仅是周大风音乐创作生涯中的重要作品,更是那个时代的精神象征,它见证了中国人民在反侵略战争中的英勇抗争和坚定信念,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为了和平与正义而奋斗。
周大风:弦歌不辍的音乐赤子
自《国际反侵略大会进行曲》问世后,周大风的音乐才华在烽火连天的抗战岁月中愈发熠熠生辉。
周大风回到故乡宁波后不久,与同学一起创办宣传抗战的剧团——“扎马民众救亡工作团”并担任团长,排演了夏衍的《洋白糖》《伟大的爱》,田汉的《放下你的鞭子》等剧目。
由他创作的中国第一部抗日题材歌剧《铁花》,在宁波各地巡演,场场爆满。剧中的歌曲也迅速流传。
他还借助儿童朴素的语言和民谣体裁,创作了歌曲《白米谣》:“
……啊呀呀看呀,那边的洋房里呀,白米堆得山一样呀,为什么我们要饿得泪汪汪呀?白白米呀,没有吃呀。没有吃呀,叫妈妈呀,妈妈泪汪汪呀。
这一时期,他的音乐创作也达到了高峰,《堡垒进行曲》《孤岛艺人之歌》《胜利进行曲》等描写民众之苦、倾诉亡国之痛、激发救国之心的歌曲不断发表在各家报纸上。
至今仍少有人知,当年那些用了“千里”“万明”等几十个笔名,在沦陷区广为流唱的一大批反侵略题材的歌曲,其实都出自周大风之手。
新中国成立后的1958年,已是浙江越剧二团艺术室主任的周大风,迎来了音乐创作生涯中的又一高光时刻。
这一年春天,他来到浙南泰顺山区农村体验生活。泰顺的山水风光如诗如画,云雾缭绕的山峦、潺潺流淌的溪水、漫山遍野的茶园,以及热情淳朴的采茶人,都给周大风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些美好的景象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他以越剧与滩簧相结合的技法,吸收浙东民间器乐曲音调,并采用有江南丝竹风格的多声部伴奏,创作出了《采茶舞曲》。
同年9月,周大风带着他的作品《雨前曲》赴京汇报演出,《采茶舞曲》作为该剧的主题曲,首次在首都的舞台上亮相。
演出结束后,周恩来总理对《采茶舞曲》给予了高度评价。总理称赞这首曲子“曲调有时代气息,江南地方风味也浓,很清新活泼”。
同时,总理也指出了歌词中存在的问题。他认为“插秧插到大天光,采茶采到月儿上”这两句歌词不妥,前者违反了劳逸结合的规律,后者犯了常识错误,“露水茶”是不香的。
总理建议周大风将歌词改为“插秧插得喜洋洋,采茶采得心花放”。
周大风对总理的建议深感钦佩,他认真思考了总理的话语,对歌词进行了修改。
经过总理的妙笔修改,《采茶舞曲》更臻完美。这首曲子不仅在国内广泛传唱,还走出国门,成为国际舞台上的中国声音。
1983年,《采茶舞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亚太地区风格的优秀音乐教材”。这一荣誉,不仅是对周大风音乐创作的高度认可,更是对中国音乐文化的肯定。
1987年12月,全国第二届国民音乐教育改革研讨会在杭州召开(左四周大风)
周大风一生都致力于音乐教育事业,他深知音乐教育对于培养人才、传承文化的重要性。
1943年,他在江西赣州担任“中华儿童新村”艺术指导员,从此开启了他的音乐教育生涯。此后,他在多所学校任教,培养了大批音乐人才。
1983年,周大风创办浙江省社会艺术学校,任校长,共24年;1985年,他又创办江南音乐师范学校兼校长;2006年,他又创办浙江大风音乐艺术专修学校,任名誉校长。
他认为,民族音乐是中国音乐的根基,只有将民族音乐与现代音乐技法相结合,才能使民族音乐在当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他的这一理念,对中国音乐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周大风还致力于音乐教材的编写和音乐理论的研究 。
他编写的《中国民歌合唱曲集》被列为高校教材,成为许多音乐专业学生的重要学习资料。他在音乐理论研究方面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发表了许多有影响力的论文和著作,为中国音乐理论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缅怀:大风表东海
宁波,这座位于东海之滨的历史文化名城,是周大风一生的精神原乡。1923年,周大风出生于宁波镇海县大碶后洋村(今属宁波市北仑区大碶街道),这里的一草一木、一街一巷,都成为他日后创作的灵感源泉。
据周大风的家人回忆,他自幼便对家乡的民间音乐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常常跟随长辈参加各种民俗活动,聆听越剧、甬剧等地方戏曲的悠扬曲调,那些质朴而生动的旋律,深深烙印在他的心中。
周大风2004年在北仑瑞岩寺留影
宁波的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也为周大风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对于故乡北仑,周大风先生一生魂牵梦萦,从灵山学校朝会的琴音到镇海渡口的骊歌,从招宝山外的渔歌、北仑港畔的乐声到灵峰仙翁颂,周大风不断为家乡咏唱。
他留下诸多歌颂家乡的音乐、戏剧、诗文、书画和篆刻作品,无不饱含着款款深情。
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常常能感受到宁波地域文化的独特魅力,如《采茶舞曲》中那清新明快的旋律,就融入了浙东民间音乐的元素,展现了江南茶乡的秀丽风光与劳动人民的欢快生活。
2015年10月11日,周大风在杭州逝世,享年92岁。他的离去,虽然让家乡宁波的人民深感悲痛,但围绕周大风的各项纪念活动也像他“一生只待音乐响起”的追求一般,始终弦歌不断、琴声悠扬。
周大风与宁波,是血脉相连的深情,是艺术与故乡的永恒回响。他从宁波的土地上汲取灵感,用音乐书写着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
在宁波北仑区大碶牌门村127号挂起了“周大风故居”的匾额,这座周大风先生晚年回到家乡居住的小楼,连同他带回故乡最为珍贵的史料和生前使用的物品都留在了这里。
2023年,正值周大风先生诞辰百年,家乡北仑推出了七大系列纪念活动,涵盖创作、传承、展演等各种形式,除了《采茶舞曲》全息水幕光影秀、“大风音乐节”、《采茶舞曲》联名茶,还设立“大风”文化教育基金和古琴教育传承基地,编撰了《大风表东海——人民音乐家周大风百年诞辰影音集》等。
同年,宁波音乐港举办了“纪念宁波籍作曲家周大风首场巡回演讲”活动;宁波大学音乐学院举办了《牢记音乐初心,共建音乐之城——纪念甬籍音乐家楼乾贵、周大风、石圣华、晓星百年诞辰座谈会》《教我如何不想他——纪念甬籍音乐家楼乾贵、周大风、石圣华、晓星百年诞辰音乐会》等活动组成;浙江音乐学院举办了“纪念周大风先生诞辰100周年学术研讨会”……
“我中华,泱泱国。爱和平,御强敌。”当《国际反侵略大会进行曲》的旋律再次响起,我们仿佛看见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无数青年以笔为枪、以歌为刃,用艺术凝聚民族力量。
周大风的音乐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
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今天,他的作品依然提醒着我们:正义必胜,和平弥足珍贵。
他晚年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坦言,虽然《采茶舞曲》很有名,但他唯一承认的“这辈子最好的作品”,是《国际反侵略进行曲》。
来源丨甬派特邀嘉宾 沙力 黄江伟/文 郁伟年/主编、北仑党史
编辑、一审丨支倩君 二审丨王昱啸 三审丨朱俊
责编丨沈焰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