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桌边,孙大爷又一次抬脚揉着红肿的脚趾,皱着眉问旁边的老赵:你说我的痛风,是不是昨晚喝豆浆惹的祸?老赵摆了摆手,说这可不好说,听说很多人都戒豆制品,说是嘌呤高。可李医生却在查房时悄悄说了句,“其实,有些食物嘌呤高得多,很多人连是哪几样都说不上来”。这么一说,屋里几位病友都愣了,心里更好奇:到底哪些食物才算“罪魁祸首”?
很多人的日常饮食习惯,总是被各种传言带跑偏。痛风、高尿酸,真就是因为吃了豆腐、喝了豆浆?但真相或许跟我们想象的并不一样。跟着下面这些权威数据和医生建议,可能你会大吃一惊,哪四样东西才真的是“嘌呤大户”。到底哪些吃法才是健康,哪些习惯正在偷走你的轻松,答案就在下文。
说不定,你一直在担心的并不是最大的风险。尤其是那第3种,看似平常,实则更容易被我们忽略,建议每个人都得留意。
我们国家的痛风患者,一直在慢慢增多。根据《中国高尿酸血症及痛风趋势白皮书》披露,痛风患者已经超过千万(约1466万人),这个数字,可能还在持续上涨。为什么痛风这么容易“缠”上中老年人,生活里的哪些习惯让风险上升?
不少人认为豆制品是高嘌呤食物,觉得喝了豆浆、吃了豆腐,尿酸肯定能升高。可实际上,很多最新的医学指南里早有了明确解释:大多数豆制品属于中、低嘌呤食物,只要不一次性吃太多,日常适量进食,对血尿酸的影响非常有限。2018年,中国台湾地区关于痛风的多学科管理指南提到:黄豆豆制品的嘌呤并不高,对血尿酸的影响微乎其微,痛风患者基本可以正常食用。
那真正让痛风频繁发作、尿酸持续升高的“祸根”,藏在哪些日常吃食里?下面咱们一一揭秘。
其实,最该警惕的是下面这4种“嘌呤大户”——很多人明明是它们惹祸,结果却一直错怪了豆腐、豆浆。
【动物内脏】 说起动内脏,是不少老年人的“下酒菜”、“补身子”首选,但你可能不知道。每100克鸭肝的嘌呤含量高达398毫克,猪脑更夸张,每100克嘌呤含量逼近1500毫克。再新鲜的猪肝、牛肚、腰花,都是嘌呤表“学霸”。长期大量摄入,尿酸自然也很难降下去。得了痛风或已查出高尿酸,一定要远离这些内脏制品。
【酒精饮品】 小酒一杯,朋友一陪,舒服了,可痛风却也跟着上门。其实酒类中的嘌呤并不算多,但问题是酒精会让尿酸排泄减少,还会促进尿酸新生。尤其是啤酒、白酒,每喝一口,身体代谢尿酸的速度都会被拖慢。有的研究显示,经常饮酒的人尿酸水平平均高出非饮酒人群12%-16%。痛风发作期和高尿酸阶段,劝你真别再喝。
【高糖饮料】 这恐怕是不少年轻人和中年朋友的“隐形陷阱”。什么果汁、汽水、奶茶,看着没什么杀伤力,可里面往往含有大量果糖或葡萄糖,这类糖分会间接提升体内尿酸合成,还可能诱发胰岛素抵抗。喝得多,尿酸不降反升。长期摄入,慢慢就把血尿酸水平“养”高了。治痛风,戒掉高糖饮料,是关键一环。
【高嘌呤调味料】
大家自己做饭时爱放些“鲜味调料”,以为只加一点点没关系,比如鸡精、鸡粉。这类东西,其实每100克的嘌呤含量都超过500毫克。有些拍照、健身达人的“养生汤”,像是大骨汤、鸡汤,嘌呤含量更是一等一的高。多食肯定危险,哪怕只是一点点,也会让痛风患者的尿酸升高“雪上加霜”。这类细节,反而最容易被忽视。
弄明白“嘌呤大户”到底是谁,接下来自然也就知道怎麼规避风险。其实,光靠“嘴”管住自己还不够,还需要注意这几件事:
适度喝水,多排尿。保持身体水分,多喝温水、适当做点流汗的运动,都能帮着尿酸顺利排出体外。
坚持规律饮食,避免暴饮暴食。长时间不吃饭突然大补一餐,会让体内嘌呤“集中爆发”。一日三餐定时、细嚼慢咽,肚子、关节都舒坦。 -定期检测尿酸水平。家族有痛风史,或者本身已经查出高尿酸,建议每年都检测1-2次,特别注意数据显示是否有上升趋势。 -切忌自行停药或轻信偏方。痛风急性发作时,要及时寻求医生的专业治疗方案,不要擅自用药或轻信网络偏方。
很多病友都苦恼:为什么老觉得吃豆制品就得痛风?其实真相挺简单。研究证据反复证实:常规豆腐、豆浆、豆干等制品,在合理范围食用,对痛风和高尿酸影响有限,反而比大鱼大肉、内脏、酒精、甜饮料要健康得多。控制好“嘌呤大户”,很多痛风困扰就会大大减少。
谁都盼着日子过得清清爽爽、举步无痛。健康这事,无非就是从每天管住嘴、合理吃、科学动开始。如果你本身血尿酸偏高或是已经痛风,那上面这几条建议,一定记牢,别等到痛起来才后悔。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