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乐哥!最近一篇论文很火,是住建部注册执业中心的研究员发表的。
图片来源于网络
住建部执业资格注册中心陈生辉在《工程建设与设计》2025年第11期透露:全国勘察设计行业注册人员已突破20万,其中注册土木工程师(岩土)25,461人。这个数字看似不少,却只占注册总人数的12.7%,远低于一级建筑师(51,374人)和一级结构工程师(47,420人)。根据住建部执业注册中心另一位发表于2020年的论文,2020年初全国岩土工程师仅17,460名,4年时间增长约8000名,每年约2000左右,正好跟我们记录的每年通过的数据类似。。2万5千名注岩多么?
乐哥的答案是:2.5万名注册岩土工程师不是太多,而是行业太卷。
——写给每一个被劝退、被压价、被“卷哭”的岩土人.
01
先抛一个数字:24560
这是住建部最新公布的注册土木工程师(岩土)总数。
听起来不少?别急,再补一刀:
它只占全国勘察设计注册人的12.7%,远低于一级建筑师(51,374人)和一级结构(47,420人)。
换句话说,每8个注册工程师里,才勉强凑出1个岩土。
人少,活却一点没少——
地铁、深基坑、海上风电、垃圾填埋场……哪个项目敢跳过“地”这一关?
于是,同一个甲方爸爸,白天让你改勘察报告,晚上让你“随手”算个边坡稳定,凌晨还要在群里@你:
“专家明天8点过会,PPT改一下。”
这就是25,461人正在面对的常态:
人少、事多、责任大、钱——还越来越薄。
02
为什么我们会被“卷”?
真相只有一句话:
*供给被人为卡住,需求却野蛮生长。
过去四年,岩土注册人数只增加了8,000人,年均2,000。
看起来是“稳定”,但别忘了:
这四年,退休+转行的岩土前辈,同样悄悄离场。
真正的净增长,可能连1,000都不到。
而另一边,一个注册岩土一年可能负责几十个项目,每天疲于奔命。
岩土人的“池子”没大多少,但肩膀上承担的项目却像潮水一样涌进来。
另外,
报告厚度从50页卷到200页,
勘察费从每延米80元卷到40元,
专家论证会一年开到你怀疑人生。
卷到最后,连打印店都知道:“岩土的PPT,彩印最便宜。”
03
跟国际对比更扎心
美国3.3亿人,1.5万名注册岩土,每2.2万人配1名;
我们14亿人,2.5万名注册岩土,每5.6万人才能分到1个。
密度是人家的一半不到。
香港更夸张:700万人口,800+岩土,密度是我们的6倍。
他们卷吗?
一样卷。
但人家卷的是“技术深度”——三维地质建模、离岸岩土、地震液化实时监测……
我们卷的是“价格下限”——谁的勘察费低谁中标。
是行业太饱和,而是低价竞争让技术失去了溢价。
04 写给正在迷茫、无助的岩土工程师们
如果你正在备考,却天天被劝退“岩土市场饱和”;
如果你在工地熬夜打灰,却担心35岁被优化;
如果你手握证书,却年年被甲方压价——
请记住:
饱和的不是人,是低水平重复。
25,461人里,真正能把海上风电嵌岩桩、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垃圾填埋场污染阻隔做成技术IP的,不到10%。
剩下的90%,还在用十年前的模板写报告。
所以,别被“人数”吓退,也别被“低价”劝降。
真正缺的,是能解决复杂问题的“高阶岩土”。
考证只是起点,把证书变成技术话语权,才是终点。
25,461名注册岩土工程师,真的不多。
只是行业太卷,卷走了太多信心。
别再自己吓自己,
真正的红利,属于那些把“岩土”两个字,
从低价标签升级为技术IP的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