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智库又抛出新点子,2023年,兰德公司在一份报告里写得极直白:一旦台海爆发战争,美国可能把空袭直接打到中国沿海,重点敲基地、毁指挥、压工业。
他们列出清单:海军与空军设施、导弹阵地、港口枢纽、工业中心,思路是先把对手的反击牙齿敲掉,再谈制衡。这套剧本在海湾、科索沃用过,看上去似曾相识。
问题是,今天的对手不是当年的对手。中国沿海把交通、能源、通信与工业织成网络,备份足、弹性大、修复快;前线也不是单线条,空防、反导、反隐身、电子战、海空一体同网运转。你可以想象拆一颗螺丝,很难想象整套齿轮停转。
今年八月,美国米切尔研究所又做更热闹的推演:西太主要基地全开,从北到南压上九十多架战机;第一岛链盯东岸,第二岛链远射封锁。纸上排兵当然好看,可名单里B-21还在试飞,F-15EX数量也捉襟见肘,能到位的规模离多向饱和差着一截,仗不是用PPT打的。
2023年九月,另一家智库把尺度拉大:150架战略轰炸机、两千多枚反舰导弹,从关岛、迭戈加西亚、日本、韩国一齐扑来,目标是饱和压垮。
连弹种都点名——AGM-158C,射程九百多公里。推演结论更漂亮:二十一回合赢十八回,修正后胜率还能冲九成。但不少美国专家都摇头:从后勤到中继,从空中加油到跑道存量,处处要打问号。
最大漏洞不必术语也能看见:这些推演几乎默认解放军还不了手。关岛像不会挨打,岛链像天然安全区。可东风系列这些年摆在公开画面里的数量和阵位,不是秘密;东风-26覆盖关岛,东风-17、东风-21D在机动与末端突防上也不是纸面花字。
再看巡航导弹、岸基反舰、远程火箭叠加空天侦察、目标指示,链子一旦扣上,没人能假装在真空里出拳。
更离谱的是对细节的随手一挥。有推演安排F-35A从关岛起飞去台岛西南作战并返航,却没配足空中加油;有的把攻击东岸编队的箭头画得干干净净,却忘了击退第一波后在哪里集结、补弹、整补。
把作战当成只出不进的演示,当然百战百胜;一旦把损耗、维修、气象、弹药节拍、海上补给写进表格,很多豪言还会管用吗。
还得承认:打沿海工业中心并不等于瘫痪工业。中国沿海的工业带不是一两座园区,而是跨省、跨港口、跨能源走廊的群。电网有环网,物流有多点,港口有分流,企业有异地备份;局部受损,恢复与替代的速度并不慢。想象中的一锤定音,现实里更像代价巨大的钝器敲击。
美国在远程打击、体系作战、联合保障上的家底很厚,兵棋也会做。可兵棋需要边界条件。若把对手的反击静音,当然画得出干净箭头;一旦把对等打击放回桌面,箭头就会打结。
东风-26、东风-100把第二岛链纳入威慑,轰-6K挂长剑-20能多方向绕射,再叠加战区反舰火力网,美军若真把机群密集推上前线,自己的跑道、油库、弹药库、通信中继要不要先算一次被打账,这是算术题。
美国国内掣肘还在后方:要在西太打一场高强度空海战,关键不在第一天能飞多少,在第十天还能飞多少。航弹补给、发动机寿命、加油机出动率、防区外导弹产能、战损机更换,都是冷数字。
中国的拒止能力就是让对手节拍乱掉;节奏一乱,漂亮推演就会变成现场拖堂,拖时间、拖成本、拖政治后果。
还有一层风险,推演很少正面写:把战火引向大陆纵深,门槛被抬到几乎不可逆。一旦跨线,涉及各方的承受力、舆论、地区国家的战略选择都会被迫改写。
伊拉克、南联盟的剧本,在一条人口密集、产业高度耦合、核力量完整的海岸线前,不会照搬。负责的决策者会先把升级阶梯画清楚,再看指挥图。
台海与南海的空域、海面,从来不是某一方的游乐场。
近几年,远海远域训练、反登陆演练、岸基与海基反舰系统联动,把靠近成本一点点抬高。
名字可以叫区域拒止或反介入,不重要;重要的是让外来干预者按下按钮前先算账:要几条跑道、多少加油机、几轮弹药、几次回转、承受多大损失、国内政治兜不兜得住。
看热闹的人喜欢胜率、点数、回合数。真正关心的,是另一串数:供应链抗打击时间、工业恢复曲线、港口吞吐回弹、油气与电力冗余、社会动员速度。打仗不是首日摄影,是长期工程。谁管住节拍,谁就有时间;谁被节拍牵着跑,谁就会被时间反噬。
兵推可以暴露假设,也能提醒薄弱点;但把它当明早可执行的作战令,就会误导公众与盟友。在中国家门口谈零成本干预,更像心理安慰。
规则其实很简单:越靠近,越昂贵;越升级,越不可收拾。地图上的箭头再漂亮,也挡不住现实里的风浪、雷雨、跑道坑洞与油罐火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