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康熙四十四年,深秋。
一个九十三岁宫女的死讯,竟让日理万机的皇帝龙颜悲痛,下旨以嫔妃之礼厚葬,更破天荒地停灵十四天,只为能亲眼送她最后一程。
出殡那天,京中皇子几乎尽数到场,皇十二子胤祹甚至亲自为她守陵。
她是谁?一个宫女,凭什么能搅动整个紫禁城,赢得帝王如此厚待?
从草原来的“口袋”,缝补了谁的命运?
她叫苏麻喇姑,原名苏茉儿。
在蒙语里,“苏茉儿”是毛口袋的意思,后来又叫苏麻喇,成了“半大口袋”,这名字土得掉渣,却是一个科尔沁草原穷苦牧民家最实在的念想——好养活就行。
可谁能想到,这只“口袋”,后来竟装下了大清几代君王的敬重与依赖。
大约在孝庄文皇后还是个五六岁的小格格时,苏麻喇就被挑进了贝勒府做侍女,命运这根看不见的线,就这么把两个女孩儿拴在了一起。
公元1612年,苏麻喇姑进府没过几年,十三岁的布木布泰,也就是后来的孝庄,在兄长护送下远嫁后金,嫁给了努尔哈赤眼里前途无量的八阿哥皇太极。
苏麻喇姑作为贴身丫鬟,也跟着小主子,一同踏上了前往盛京的路。
这主仆二人,一个金枝玉叶,一个出身卑微,却在异乡成了彼此的依靠。
初到盛京,语言不通,文化两样,日子想必是难熬的,但这个小丫头骨子里有股韧劲儿,没被眼前的难处吓倒。
她展现出惊人的学习能力,不仅把满文学了个通透,说得利索,一手满文更是写得龙飞凤舞,漂亮极了。
这份本事,可不单单是为了自己方便,更是为她日后辅佐孝庄、启蒙顺治和康熙打下了硬邦邦的底子。
谁说女子无才便是德?苏麻喇姑用行动证明,肚子里有货,到哪儿都站得稳...
深宫里的一点光,照亮了大清的开国路?
皇太极登基称帝后,大清国号一立,孝庄也成了永福宫庄妃,可这庄妃当得有些憋屈,在后宫一后四妃里头,她排在最末,连晚她进宫的亲姐姐海兰珠都比不上,更别提什么特殊恩宠了。
即便后来生下了皇九子福临,也就是后来的顺治帝,境遇也没好到哪儿去。
主子失意,底下人自然不好过,但苏麻喇姑始终不离不弃,像块压舱石,稳稳地待在孝庄身边,成了她最信得过的心腹。
这份信任,可不是凭空掉下来的,1636年,皇太极改元崇德,大清初立,万象更新。
从国号到典章制度,再到宫里宫外的衣裳穿戴,都得有个新气象,皇太极对这官员们的冠服最是头疼:既要体现满蒙特色,又不能土里土气,得兼顾实用和好看,还得巧妙地把汉人的东西揉进去。
这活儿,让一帮大老爷们儿抓破了头,而孝庄心里亮堂,知道苏麻喇姑手巧,脑子也活,对各民族的服饰门儿清,便向皇太极力荐。
苏麻喇姑小时候家里穷,针线活是家常便饭,进了府里又练就一手好女红,她领了旨意,亲自动手,居然真的设计出了一整套涵盖皇帝、后妃、宫人乃至文武百官的开国冠服。
而这套衣服,从皇太极那会儿一直穿到大清朝完蛋,二百多年没大改,你说这有多牛!
两代帝王的“额涅”
到后来,顺治帝亲政没几年,宫里闹起了天花,他也倒霉染上了,临死前,为了不重蹈当年皇太极没立储君的覆辙,他立了只有八岁的玄烨当皇太子,这就是后来的康熙大帝。
其实,早在玄烨刚出生那会儿,孝庄就指定苏麻喇姑做他的启蒙老师,教他满文、蒙文,玄烨两岁那年,也不幸染上了天花,宫里头吓得人仰马翻。
孝庄和顺治当机立断,把皇子们都送出宫外避痘,就在这段时间,苏麻喇姑衣不解带,日夜守着病中的小玄烨,精心照料。
正是这次鬼门关走一遭,让玄烨获得了对天花的免疫力,也成了他日后能稳坐江山的关键因素之一。
康熙后来回忆说,小时候为了躲天花,“父母膝下,未得一日承欢”,全靠保姆,也就是苏麻喇姑,在宫外护着他,这么说吧,没有苏麻喇姑的这份恩情,可能就没有后来的康熙爷。
而康熙小小年纪就当了皇帝,苏麻喇姑又担起了重任,她每天在皇帝的乾清宫和太皇太后孝庄的慈宁宫之间来回奔波,传递着祖孙俩的嘱咐和近况,确保这对隔代亲人信息通畅。
苏麻喇姑比康熙大了整整四十二岁,康熙打心眼儿里敬重她,管她叫“额涅”,也就是“母亲”的意思,直到康熙亲政,她才算结束了这种两头跑的辛苦日子。
1687年,孝庄太皇太后病逝,这对苏麻喇姑来说,简直是天塌了一样,六十多年的主仆情谊,早已胜似亲姐妹,老姐妹走了,她悲痛得整日以泪洗面,人都没了精神。
康熙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不忍心看着“额涅”这么消沉下去,正好皇十二子胤祹出生,康熙就把已经七十多岁但身子骨还算硬朗、脑子也清楚的苏麻喇姑,请来抚养小皇子。
在清朝宫里,皇子都是交给嫔位以上的后妃抚养,让一个宫女来带,苏麻喇姑这是独一份儿的荣耀,可见她在康熙心里的分量有多重。
胤祹在苏麻喇姑身边长了快二十年,管她叫“阿扎姑”(也是母亲、奶奶辈的意思),苏麻喇姑不仅给了他母爱,更言传身教,把胤祹培养得品行端正,有才有德。
后来胤祹成年,办事干练,在康熙晚年那场著名的“九子夺嫡”风波里,基本保持中立,没卷进残酷的政治斗争,最后也得以善终,而这跟苏麻喇姑的教导是分不开的。
不沐浴不吃药的九十三年,活成了一个传奇
不过说起来,苏麻喇姑有两个怪癖,搁现在看简直匪夷所思,一辈子不怎么洗澡,据说是因为在蒙古草原长大,水太金贵,认为用水沐浴是对老天爷不敬。
她只在每年过年的时候,才象征性地用水擦洗一下身体,更让人惊掉下巴的是,用过的水她还会喝掉。
还有一个习惯,就是终生不服药,不管病得多重,就算是拿草药炖的鸡汤,她也滴口不沾。
这些习惯在旁人看来怪异得很,却也成了她传奇人生的一部分。
1705年,苏麻喇姑病倒了,当时在京城的皇子们,听说她病了,都轮流去侍奉汤药,跟对待亲妈没两样。
远在塞外的康熙皇帝得到消息,特意嘱咐皇子们,千万别把“额涅”挪出宫外就医,就在她平时住的地方养病就行,这可是皇室核心成员才有的特权啊!
康熙还想让皇子们劝她吃点药,骗她说那是草根熬的乌鸡汤,不是药,可苏麻喇姑精明着呢,坚持说草根也是药,就是不喝。
没办法,只能请喇嘛来念经祈福,可惜,这年九月初七,苏麻喇姑还是走了。
康熙皇帝听闻噩耗,下旨将“额涅”的灵柩停放七天后再入殓,等他十五天后回京再做最后安排,意思是要亲自操办后事。
皇十二子胤祹更是哭得死去活来,上奏请求为苏麻喇姑守灵几天,百日内供饭,还要为她诵经超度三次,康熙都准了这份孝心。
最终,苏麻喇姑以嫔妃的规格风光大葬,安息在了孝庄文皇后陵寝的旁边,隔了近二十年,这对阴阳相隔的主仆,又以这种方式“团聚”了。
一个出身贫寒的宫女,却在天命、天聪、崇德、顺治、康熙这五朝的风风雨雨中,赢得了三代帝王的敬重和信赖,更被康熙和他的儿子们视如亲人。
她一辈子没名没分,却在清朝初年那些关键的历史当口,用她的智慧、忠诚和谁也替代不了的作用,留下了重重的一笔。
她的故事,也许正印证了一句话:真正的尊贵,从来不是出身和名位给的,而是一个人品格的力量,和她能抵达的生命深度。
至于那九十三年的高寿,究竟是她独特的养生之道,还是老天爷对这位德行满满的女子的特别眷顾?这就成了另一个让人津津乐道的谜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