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25年8月22日,“传承红色领导力 助力企业新发展”论坛在河南郑州举行。开国上将刘亚楼之子刘煜滨参加了此次论坛,下面的文章由他的发言整理而成。
在坚持宣传红色文化的13年里,刘煜滨始终认为,历史的细节最能打动人心,最有力量。
谈及“红色领导力”时,刘煜滨坦言:“这个题目较为宽泛。思来想去,就不讲大道理了,不如分享一个我父亲的故事。”
刘煜滨的父亲刘亚楼是新中国首任空军司令员,也是故事的主角之一。这个故事,是毛泽东主席坐飞机的一段往事。
“建国后,我父亲和周总理有个不成文的默契——不安排毛主席坐飞机。”刘煜滨解释道。当时,飞机的安全性有限,“大家都记得,叶莲的爷爷奶奶(叶挺及夫人)就是在飞机失事中牺牲的,那架飞机上共17人遇难。后来,福州军区司令员皮定均也因飞机失事牺牲,所以大家对毛主席的出行安全格外谨慎。”
![]()
▲刘亚楼
1949年,毛泽东主席赴莫斯科,选择的是火车。在此前参加重庆谈判时,他乘坐美军飞机往返延安与重庆,那之后便再未涉足飞机。直到20世纪50年代,看着刘少奇、周总理、朱老总外出皆可乘飞机,毛泽东主席偶尔会念叨:“怎么我就不能坐飞机了?谁剥夺了我坐飞机的权利?”
不久后,周总理给刘亚楼打来电话:“亚楼,我这里顶不住了,你赶快准备飞机,毛主席现在要坐飞机。”
作为空军司令员,刘亚楼虽一万个不愿让毛泽东主席冒险,却也只能立即筹备。“当时大家想了不少措施,比如请苏联飞行员驾驶,觉得他们技术可能更成熟。结果,毛主席直接说:‘外国人开的飞机我不坐,要坐就坐咱们自己培养的飞行员开的。’”这个方案被当场否决。还有人提议让毛主席携带降落伞,“可真要是出了事,让毛主席跳伞怎么行?”最终,这些方案都未通过。
后来,毛泽东主席要乘飞机去外地视察。刘亚楼到机场送行,一切按惯例进行。毛主席的车直接开至停机坪,机组列队报告,毛泽东主席登机后,飞机准备启动。
“可就在这时,出了个岔子——气象台台长不肯签字。”刘煜滨回忆道。当时,飞机途径的航线上有雷雨区,而那时的飞机最高仅能飞三四千米,遇雷雨极危险,按规定不能起飞。“而且那时候没有卫星和云图,气象观测多靠肉眼,确实没把握”。
刘亚楼急了,只能请毛主席下机到候机室休息。他登上飞机后,却见机舱内的一张小桌子和旁边的小床上全铺着文件,还有主席常看的书,“俨然是在办公的架势”。
“这架飞机现在还在空军昌平航空博物馆,大家去了能看到那张小桌子和小床。”刘煜滨在讲述这个故事时补充道。
当刘亚楼告知毛泽东主席天气不佳,邀其去候机室等候时,对方笑着摆手:“不用不用,我在这里挺好的。”还催刘亚楼:“你去忙你的,不用管我。”
“主席越这样,我父亲心里越急。”刘煜滨说。父亲毕竟是打了多年仗的军人,再难的事也要想办法解决。于是,他走进驾驶舱,坐在机长和副驾驶中间的机械师位置上,问:“你们说实话,到底能不能飞?有没有把握?”这两位飞行员都是空军里的佼佼者。他们坦言:“司令员,毛主席的专机是按最高标准保障的,主席来之前我们已经飞了几个起落了。航线上有雷雨,我们多绕点路,应该没问题。”刘亚楼再追问“到底有把握吗”时,机长肯定地说:“有把握,我们训练时飞过。”
得到肯定答复后,刘亚楼立刻让人计算油量、重新规划航线,并通知空军指挥所:“主席航线上全部净空,保证飞行!”布置妥当后,刘亚楼向毛主席报告可以起飞,毛主席一直兴致颇高,连声说“好嘛”。
![]()
▲开国上将刘亚楼之子刘煜滨
“本来我父亲是去送行的,这情况一出来,他干脆说,‘我今天得陪主席到地方,晚上再回来’。”最终,一路上平安无事。
飞机落地后,因当时没有廊桥,全靠梯子车上机下机。“我父亲第一个顺着梯子车下去,仔细检查梯子车有没有问题,生怕主席摔倒。”等他到了地面,毛主席也从飞机上下来了。
“那天当地天气很好,阳光明媚,毛主席抬头看了看天,笑着说:‘亚楼,天气很好嘛。’我父亲看了看天,没敢接话。”刘煜滨说。
故事讲完,刘煜滨感慨道:“其实红色领导力,有时候就藏在这些细小的事情里。主席的从容、飞行员的担当、我父亲的负责,都是一种力量。”而这份力量,正是当下最值得传承的精神养分。
编辑:王伟鑫
视觉:王学民
统筹:李秀平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