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说史】
元朝东平文士尚德勉事考
文/颜建国
在东平县梯门镇陈楼村的“元朝翰林学士陈俨纪念馆”,有两块珍贵的元朝碑刻,其中一块注明书丹者是“门生尚德勉篆盖”“ 门生尚德勉书丹”,因为在现存史料中,均不见尚德勉的蛛丝马迹,而同期可以为陈俨家族墓碑书丹的有名书法家还有数位在世,不由猜想陈俨的后人为什么选择了史料甚少的尚德勉其人呢?
“元朝翰林学士陈俨纪念馆”的两块元朝碑刻,一块损坏严重,不可确知书写者是谁?另一块正反面有两处写有“门生尚德勉”五字的,也是一块损坏严重的残碑。其正面刻有“口口学士口口大夫口口墓誌”字样,具体内容不可详知,有梯形的缩面,大约是墓志的篆额。其背面刻有“口口妣夫人口氏口口墓誌”标题,残存的文字是:“口口铭:口口口诰同修国史、先考撰。口口口药饵粥饮俱不下,惟蹈水蜜而已。四月四口口口婉娩听从。执麻枲,治丝茧,织纴组紃,皆不口口口不以佐用,事舅姑若朝夕,佐馂若先尝,口口口制衣主馈,皆身为之,指为之,屡口每相踳口口诣,无一不经意。叔三人,仰事之,如母娣 姒口口五十余年,舅姑终养,未尝一语责之。诸叔口口口一言之,辨此亦世所难能者。姑王氏将口口口吊者皆曰:一乡之壸政缺矣。
享年六十有口口口之侧。一女,适少中大夫、荆湖北道宣慰副口口口丁未卒。夫人内顺外厉,遇事刚决,妇焉而口口教诲之,方伹履考祥寘膺福寿,予病久口口口。乃铭曰:口口口敢以娣,居归我五十年,内外终身无闲口口口宜福寿俱,奈何止一女而早世,生不蒙其口口口乎!口口口立。门生尚德勉书丹,石匠马德、宋全口。
![]()
![]()
初读残存铭文,不可知陈氏祖林的这块墓碑是为何人所刻写,但是可以通过“口口学士口口大夫口口墓誌” “口口口诰同修国史”等存字,可知这块碑文和古代某位有着“学士”“大夫”“知制诰同修国史”等多重身份的翰林院官员有关;再看书丹者是“门生尚德勉”,而在今存于济宁太白酒楼博物馆的碑刻中,有一块元朝翰林侍讲学士知制诰曹元用撰写、朝列大夫大司农丞张楷书丹的《任城二贤堂记》,其篆额者是“东平尚德勉”,
此碑文曹元用撰写时间是延祐三年即1316年,曹元用是从二品的通奉大夫,张楷是从四品的朝列大夫,他们都是以中书右丞任济宁监州的冀德芳好友,早在1285年,为了改建京杭大运河济宁段,冀德芳把影响工程施工的纪念“太白酒楼”迁址到南城墙上去,邀请写文的就是由曲阜三氏学教授任朝廷秘书监著作郎的陈俨,可见他也是深受冀德芳重视的文士;
在冀德芳把陈俨所撰《重修李白酒楼记》刊刻立石后,曾举办了一次纪念雅集活动,曹元用作为一个18岁的年轻士子,有幸参加了这一文事活动,写下了《陪冀右丞诸公宴于太白楼》一首七言长诗,描写了重九日诗朋文友聚会的场面。
而冀德芳任济宁监州时,曾修缮了任城县公廨东北纪念李白、贺知章二人的“二贤堂”,随着时间变化公廨改成驿站,二贤堂也没人管理,成了人们解手和倾倒垃圾的地方,元延祐三年即1316年,由于时任济州判官的赵义甫协调,同知济州事赵吉甫、属吏靖明叔、吴君璋等人推动,他们号召士民捐资于此年四月建起了太白楼东百步的新“二贤堂”,派人进京请49岁的六月翰林侍讲学士曹元用撰写了赞文,让75岁以大司农丞职位退休在任城赵村居住的张楷书丹。
篆额者“东平尚德勉”虽然不知道具体职务,以其时曹元用、张楷之高位,再加当时善写篆书的“东平学派”文士陈俨、刘赓、李之绍、蔡文渊、王士熙等人都健在,且身份或为翰林学士、或为参知政事,此时是元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在位之时,他是比较推崇儒学的一位皇帝,汉族文士十分重视在重要文事活动中撰文书丹篆额等,而在济宁立起“二贤堂”碑刻,由尚德勉这位东平文士书写,虽然从几块碑刻不可确知其人身份,但看其篆楷皆精,可知其人不俗的书法修为和学界地位,由此也可以确定这位“门生尚德勉”是一位元朝书法家,东平人,和“东平学派”师生有着密切联系。
看陈楼两块元朝尚德勉书丹篆额的墓盖和铭文,虽然不能确知这位女主人是谁,但是,通过“诰同修国史、先考撰”文字,可知这位有知制诰、同修国史的且有“学士”“大夫”品级的陈楼陈氏只有一个人:陈俨。再通过铭文中有“叔三人”之语,可知此墓铭是写给陈俨夫人的,因为爱妻意浓,且妻子早于陈俨去世,于是这位文坛大家亲自撰写了夫人墓铭。只是由于墓铭刻石缺失严重,不能确知陈俨夫人的更多详尽之信息。
书写铭文和篆盖的陈俨弟子尚德勉也没有更多信息,陈俨约1242年左右出生,略长于他的同乡王构,和为其家庭书写《陈氏阡表记》的王旭相仿,今出土的《陈氏合葬考妣誌》时间不详,看文中有“大德戊戌”即1298年记载,加之陈俨其时“前翰林直学士、奉训大夫”的称谓符合他在家守孝的实情,品级也和其年撰文《尊经阁记》相符,可知其生母曹氏在此年六月十三去世。此时,已经升任翰林学士的“东平四杰”之一的李谦称病在家,他是陈俨的老师,两人私交深厚,1312年陈俨为父亲陈谊(義)修建神道碑,撰文者是太子少傅、荣禄大夫李谦,由此前推,《陈氏合葬考妣誌》的撰文者是李谦的可能最大,无论从私交还是体面考虑,陈俨只能把这一荣誉放在老师身上最为合适。尚德勉能为陈俨的夫人撰写墓额和墓铭,足见陈氏家族对其人的人品与学术肯定。
尚德勉是东平人,但很难查到他在蒙元的家族信息。早于他的滕州知州尚敏在1312年阴历九月九日参加了由东平路总管乔达发起的灵泉雅集,参加人员刘巘、陈思、孟遵、陈俨等均在附近居住,那么尚敏是否在当时的路治须城有家宅不可确知,看《邹县志》和《杞县志》,尚敏是杞县人,1246年左右生人,在蒙元初期曾任行台属吏,这里的行台是严实、严忠济父子东平行台万户的可能性很大,不然,他不可能和“东平学派”师生有这么多密切联系;尚敏后来进京任工部主事,1300年到滕州任知州,后来任完州、曹州两州知州,到1315年任归德府知府,不久致仕归养。这样看来,尚敏略小于陈俨,1312年前来参加灵泉雅集当是闲居之时,不然他不可能擅离职守到几百里之外的东平参加一次小规模的文士雅集,由此甚至可以推测:尚敏在当时的东平路治所须城附近是有居所的。
《杞县志》记载尚敏一子尚守中由荫赠任敦武校尉,是一个正六品的武散官,并没有说明是否还有其他子孙。看陈俨和尚敏、尚德勉之间的密切关系,甚至可以猜测尚德勉就是尚敏在东平的一子。看《陈氏阡表记》和《陈氏合葬考妣誌》二文,可知陈俨的生母是曹氏,她和“东平学派”第三代骨干曹元用是同族,曹元用是李谦的弟子,由镇江路儒学正到京城任职是徐琰、阎复积极推动,而《任城二贤堂记》的书丹张楷也是东平人,他是“东平学派”一代骨干蒙元礼乐奠基人、吏部尚书徐世隆一手提拔起来的,看到这些师门同助的关系,不难推测:尚德勉是陈俨培养的“东平学派”第四代骨干,他和蔡文渊、王士熙、商琥、霍希贤等人年龄相当,只不过在仕途上发展不大,于是淹没于历史长河中,让后世地探究只能窥一斑而猜全豹,自然会有诸多谬误在里面。
看今存东平《尚氏族谱》,他们的记载和很多东原家族一样,非是明初山西洪洞移民,记载有元初为官为宦的先祖。比如东平《尚氏族谱》中载:他们尚氏于元初由莱阳迁至东平,始祖尚均用,字道全,元世祖六年任左都御史,七十卒于家中;二世尚义,字礼平,元翰林院中书舍人;三世尚廉;四世长尚达,字兼善,明朝1438年解元、1439年进士,曾任兵科给事中;次尚亭泉,明耋寿官……
看元朝官制,没有左都御史职务,也没有中书舍人的设置,左都御史是明朝才设的,中书舍人则是宋朝之前的中书省官员,因此,基本可以推知这些职位是后世修谱杜撰的。但是,二世尚义曾任翰林官职,其字尚礼平,则和尚德勉几乎就是一个意思,明初东平作为蒙元的北方士族重镇,曾遭到洪武帝的数十年残酷镇压,东平人郭桓引发的“郭桓案”杀戮甚众,因此明朝东原诸姓族谱几乎百余年间尽量撇开和蒙元的关系,特别是官宦之家都不再提及显赫家世,数百年后仅凭传说续写家谱已经难以回归本源,为此,我猜测《尚氏族谱》中的二世尚义或许就是为陈俨夫人撰写墓额和铭文的东平尚德勉。
听陈氏族人讲,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元太子少傅集贤大学士李谦撰文、东平路总管乔达书丹、般阳路总管府判官李贞篆额的陈俨父亲的《元善人陈谊神道碑》还在祖林威严矗立,是后来修东平湖堤和“破四旧”拉倒砸碎当了建筑石料。陈俨作为正二品资善大夫,去世后又有“文靖”谥号,按说应该有巨大的墓碑,但据后人回忆,在祖林一直没有发现其高大坟墓和神道碑,作为陈氏最为显赫的名臣,这是让后人百思不得其解的困惑。陈俨去世之时,已经到了元朝后期战乱频发之际,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了战战争,北方士族已经难以有财力支撑豪华墓葬。
看《陈氏合葬考妣誌》记载,到1298年陈俨任“前翰林直学士、奉训大夫”职位时,他的弟弟陈偁为“承事郎、枢密院都事”,这是一个正七品的中层官吏,可见陈氏在其时之上升轨迹,为此,他们的父亲拥有量高大神道碑。但后来,随着战乱加剧,陈氏也逐渐衰落,也就没有了为陈俨修建神道碑的巨大财力。这方陈俨夫人墓铭的出现,很珍贵地提供了陈俨家族的部分信息。
他们的后辈记载不明,元朝钟嗣成在《录鬼簿》中记载的杂剧家中,有在江浙为属吏的东平陈彦实、陈彦正兄弟,他们都上过府学,是以荫封为官的,这和陈俨作为正二品资善大夫能荫封子孙为官的朝制相符,而陈俨又是元朝的散曲大家,对后世潜移默化的影响是一定的,因此,基本可以断定,陈彦实、陈彦正兄弟就是陈俨或陈偁的后人,可惜随着有文史记载的碑刻破坏殆尽,再也不能寻找到更多有力的文史遗痕了。
近几年,陈楼后人在老书记陈允谦地协调下,一位族人鼎力相助,逐渐恢复了陈氏祖宅,利用这里建起了“元朝翰林学士陈俨纪念馆”,展陈了陈俨事迹和诗文,把几块珍贵碑刻迁入保存,续写了家族文脉的传承记忆。每当看到陈楼北的扈山,想起陈俨因山在村北自号“北庵”“北山”,就想起他和王桓、王构、王士熙、王旭、王士点等同里人组成了“东平学派”最为闪亮的三、四代群体,于是就极为欢喜,凤山、扈山、望山的土地,是一方充满希望的热土,这里龙凤呈祥,天上闪烁着颗颗点亮过历史的璀璨星星。
或许在元朝,东平陈氏、曹氏、王氏、尚氏,他们四家是关系密切的亲戚。
![]()
(本文作者,颜建国,著名作家,文化学者,宋元文化研究专家,系中国散文学家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泰山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兼职教授,数家报刊杂志专栏作家,著有《诸葛亮传》《元朝东平学派》《苏轼与东平文士考析》《文宗义脉》《春风有约》《家乡的石板坡》等多本专著。本文由作者独家授权发布,转载请注明作者和出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