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公司今年采购设备花了800万,进项税能抵104万,可给客户开的都是6%的服务费发票,一年下来销项税才60万。
这一进一出,不仅没抵扣完,还得把多出来的44万税退回来,可税务局说这属于‘进项销项不匹配’,审核特别严,折腾了三个月还没到账。
更头疼的是,有些项目明明又卖设备又提供服务,到底该按13%还是 6% 开票,到现在都没弄明白,就怕开错了被查。”
一位做自动化设备的老板,道出了很多企业的心声。采购时花大价钱买设备,能抵扣13%的进项税;可给客户开票时,因为带了服务性质,只能开6%的服务费发票。
一来二去,进项税用不完,销项税又不够抵,税负越堆越高,成了不少企业的 “心病”。
您企业是不是也这样:买设备进货,能抵扣的税多;但开给客户的发票税点低,导致进项销项不匹配,税负很高?
这背后往往藏着一个容易被忽略的关键点——
你的业务到底属于 “兼营” 还是 “混合销售”。
这两个词看着像一回事,实则天差地别,算错了可能让你白交几十万的税。
有个做软件开发的朋友,去年接了个项目:给客户卖一套管理系统(硬件设备100万),同时提供一年的运维服务(服务费50万)。
他图省事,直接开了一张150万的6%服务费发票。年底税务局查账时指出,这属于 “混合销售”——因为设备和服务是绑定的,客户买服务的前提是买设备,所以得按主业13%计税。
结果他不仅要补10.5万的税(150万×13%-150万×6%),还得交2万多滞纳金。
这就是 “混合销售” 的特点:一项销售行为里既卖货又提供服务,而且两者是 “捆在一起” 的,比如卖空调包安装、卖软件包实施。
这种情况下,税务上要 “从主业计税”——如果公司主业是卖货,就按13%开票;如果主业是服务,就按6%或9%开票。
而 “兼营” 就不一样了:卖货和服务是分开的,客户可以单独买货,也可以单独买服务。比如一家电脑公司,既卖笔记本(13%),又单独提供维修服务(6%),这两项业务互不影响,就是 “兼营”。
这种情况下,只要能分开核算收入,就可以分别按不同税率开票,不用 “从主业计税”。
有个做医疗器械的企业就吃了分不清的亏。他们既卖医疗设备(13%),又提供设备租赁服务(13%)和维修服务(6%),但账上没分开记,全按 “医疗器械销售” 核算。
年底算下来,维修服务收入有300万,本该按6%计税,却错按13%交了税,多交了21万(300万×7%)。
更糟的是,因为进项税里有大量维修配件的13%发票,和6%的销项税不匹配,导致 20万进项税一直挂着抵不了,成了 “死钱”。
您看,就差一个字,结果可能差几十万税。可很多老板觉得 “业务复杂,分不清”,干脆随便选个税率开票,这其实是在埋雷。税务局查账时,第一步就是看“合同怎么签”“钱怎么收”“账怎么记”。
这三个地方对不上,很容易被认定为 “错用税率”,不仅要补税,还可能影响信用等级。
有个装修公司更冤枉。他们给客户做全屋装修,合同里写 “包工包料,总价 500 万”,其中材料款300万(13%),人工费200万(9%)。
因为没在合同里分开列示材料和人工,被认定为 “混合销售”(主业是建筑服务),按9%计税。
可他们采购材料时抵了39万进项税(300万×13%),销项税只交了45万(500万×9%),进项税抵扣后还剩6万,因为 “税率差” 被税务局盯上,查了三个月才证明清白。
这就是为什么说 “想知道到底该按哪个交税,得看咱们的合同和具体的业务模式”。
合同里如果能写清 “货多少钱、服务多少钱”,收款时分开开票,账上分开核算,就算 “兼营”,可以分别计税;如果合同里是 “一揽子价格”,没分开列示,就可能被认定为 “混合销售”,从主业计税。
有个聪明的老板就很会做。他是做环保设备的,既卖设备又做安装调试。每次签合同都分两部分:
《设备销售合同》(列明13%税率,金额200万)和《安装服务合同》(列明9%税率,金额50万),收款时也分两笔到账,账上分别记 “主营业务收入-设备” 和 “主营业务收入-服务”。
年底算下来,光这一项就比 “混合销售” 少交7万税(250万×13%-200万×13%-50万×9%),而且进项税抵扣得干干净净,没一点麻烦。
所以说,这事儿看着专业,其实关键在细节:合同怎么签,账怎么记,票怎么开。但很多企业要么没人懂,要么嫌麻烦,结果白白多交税。
更可惜的是,有些企业明明可以按 “兼营” 分开计税,却因为合同没写清,被迫按高税率交税,硬生生把利润给 “税” 没了。
这时候就该把合同拿给专家看一看。他们不是来挑错的,是帮你在合同里 “埋好节税的种子”:比如把 “混合销售” 拆成 “兼营”,在合同里明确各项业务的金额和税率;
或者根据业务模式调整合同条款,让计税方式更合理。就像医生看CT片,普通人看着一片模糊,专家却能一眼看出问题在哪。
说到底,税不是算出来的,是 “设计” 出来的。同样的业务,合同签得不一样,计税方式就不一样,交的税可能差好几倍。尤其是那些既卖货又提供服务的企业,别让 “一字之差” 吃掉你的利润。
现在回头看看你家的合同:是不是写清了货和服务的金额?收款时是不是分开开票?账上是不是分开核算?这三个问题想清楚了,可能就省下几万甚至几十万的税。要是拿不准,让懂行的人帮你看看,花点小钱,省点大钱。
限量发送
大成企服15分钟1v1企业诊断
扫码获取 今日限20名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