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狂草书,人们往往只知道有张旭、怀素,而忽视了唐代以后的名家大师。其实,要论笔法之丰、意趣之足、气韵之雅、境界之高,并非没有人能超过唐人。明代中期,就有一位书家,他将张旭、怀素、米芾、黄庭坚、鲜于枢、康里巎巎诸家笔法融合,并将文人雅逸之风注入,绝尘俗粗野之气,将狂草写到了最高境界,他就是王问。
![]()
王问,字子裕,人称仲山先生,明弘治九年(1496年)生于无锡一户书香门第,他自幼博览群书,精于书画,是远近闻名的大才子。嘉靖十七年(1538年)王问中进士,授户部主事,不久擢广东按察佥事,但他对仕途无甚兴趣,于是投劾而归,专心创作书法。
![]()
王问的字在江南和北方地区极有名气,甚至压过了文徵明、祝枝山等人,嘉靖帝也有所耳闻,他命臣子进献王问草书,朝夕临摹,其中一卷《草书诗册》更被他视为至宝,保存数年。此作递藏有序,后流落台湾省,至今仍是台北故宫“压箱底”的宝贝。
![]()
《草书诗册》写于嘉靖三十七年(1557年),是其晚年之作,已达“人书俱老”的境界。此作为纸本册页,共13开,每半开纵26.5厘米、横约14厘米,共44行、200余字,字径大小不一,小的约3厘米,大的足有10厘米,雄奇大气,令人震撼。
![]()
文震亨盛赞此帖:“仲山先生书中名家,而此册尤酷肖米海岳书。怀素草书歌。不作牛鬼蛇神态。几于先太史并驾。非近代作狂草者可比也。因题以见前辈之能事不可及云。雁门文震亨。”
![]()
王问此作颇得米芾“刷字”风采与黄庭坚“长枪大戟”的笔画特征,侧锋切入,随即以中锋行笔,书写过程中笔画呈现轻重、疾徐、润涩的不同质感,转折处方圆并用,顿挫与绞转兼备。
![]()
笔势断连有序,结字险绝生奇,通过欹侧、错位、夸张构建独特的空间语言。多取斜势,重心偏上,通过末笔延伸平衡重心,形成“斜而不倒”的视觉张力。王问常放大或缩小偏旁以制造对比,强化视觉冲击,这种变形手法已具晚明狂草的雏形。
![]()
墨色枯润自然,浓墨、飞白、枯笔非刻意追求,而是书写速度与墨量消耗的自然结果。王世贞评价王问此作:“草法入神,于狂草尤奇,自有一种磊落之气”,奇崛而雅逸,不乖古法,不泥古貌,既合规矩,又有意趣,是我们学习古人草书技法,杜绝“江湖气”的上佳字帖。
![]()
而今,我们将此作进行了博物馆级的超高清复制,并添加释文一一对应,便于临摹和欣赏。如果您感兴趣,请点击下方链接一观!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