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推荐的是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贝姬・肯尼迪博士的《看见孩子》。
作者不仅是哈佛心理学博士、拥有数百万粉丝的育儿博主,还是三个孩子的妈妈。
这本书就像一把 “手术刀”,剖开常见的亲子互动问题,不教你 “怎么搞定孩子”,而是让你学会 “真正看见孩子”。
书里最颠覆认知的一句话是:“你的孩子不是在给你制造麻烦,他只是自己遇到了麻烦。”
比如在超市,孩子因为没买到糖果躺地哭闹,多数家长第一反应是羞愧、愤怒,会训斥 “不许哭”、“再闹我就不要你了”。
但贝姬博士说,我们看到的哭闹只是 “冰山一角”,底下是孩子说不出的失望、挫败或疲惫。
他不是 “坏孩子”,只是被情绪困住的 “好孩子”,在用仅有的方式求救:“爸妈,我很难受,不知道怎么办。”
书中第一个核心:相信孩子的 “内在良善”。每个孩子的内心都渴望和父母连接,发脾气、撒谎、顶嘴不是品格差,而是没学会正确表达。
就像孩子身上有两个 “自我”:一个是善良、理性的 “核心自我”,一个是被情绪控制的 “失控自我”。
家长要做的不是惩罚 “失控自我”,而是通过行为表象,找到那个需要帮助的 “核心自我”。
下次孩子失控时,默念三遍 “孩子是善良的,他只是遇到了麻烦”,你就不会再和孩子对立,而是变成和他并肩的 “同盟军”。
具体该怎么做?书中给出关键方法:“连接先于纠正”。孩子被情绪冲昏头时,理性大脑是 “关闭” 的,说教、威胁都没用,得先建立情感连接:“共情”。
以超市为例,会 “连接” 的妈妈会蹲下来,温柔地说:“我知道你特别想吃那颗糖,没买到很难过,看到别人有自己没有,觉得不公平,对不对?”
这些话没有指责,只是确认孩子的感受,像光照进他的内心,让他知道 “妈妈懂我”。
等孩子情绪平复,理性回来后,再引导他。比如孩子早上不肯穿衣服,别催别骂,先共情:“你不想穿这件,是不是觉得不舒服?睡衣穿着特别软,换衣服好难,对不对?”
有一位妈妈试了这招,女儿穿衣服的问题解决了,因为孩子的感受被看见,不用再用 “不穿衣服” 抗议了。
记住公式:命名感受 + 验证感受 + 设定界限,这是帮孩子管理情绪的好工具。
有人说:“总共情会不会溺爱孩子?” 贝姬博士说,“看见孩子” 不等于没规矩,家长要做 “坚实的领导者”。
比如孩子哭闹着要看动画片,别凶他也别妥协,先共情:“我知道你觉得动画片太好看了,不让你看很难受”,再坚定说:“但我们说好的时间到了,今天不能再看了,明天还能看。”
这样做既接纳了孩子的情绪,又守住了规则,还能教会孩子 “面对失望”,让他知道不是所有愿望都能实现,难过是正常的,但自己能承受。
《看见孩子》不是教你做 “完美家长”,而是帮你放下 “管教思维”,用理解和坚定,和孩子建立更深的情感连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