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翻开《金刚经》,是在那个失眠的深夜。
工作不顺,感情不定,前路不明——整个人像被困在一团迷雾里,怎么也找不到出口。朋友推荐说,去读读《金刚经》吧,或许能找到答案。
我半信半疑地打开经文,密密麻麻的文字看得我头疼。什么"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什么"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当时只觉得晦涩难懂,像在看天书。
可是奇怪的是,那句"如梦幻泡影"却莫名其妙地留在了心里。
梦中执着,醒时方知虚妄
后来的某个黄昏,我坐在咖啡厅里为一个项目的失败而懊恼不已。
反复琢磨着哪里做错了,责怪自己不够努力,埋怨运气太差。越想越气,越想越委屈——明明那么用心,为什么结果还是不如人意?
就在那一瞬间,"如梦幻泡影"这几个字突然跳了出来。
我愣住了。是啊,眼前这些让我痛苦的得失成败,和梦境有什么区别吗?梦里我们也会哭,也会笑,也会为各种事情纠结不已。但醒来之后,那些强烈的情绪瞬间就消散了。
《金刚经》里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以前觉得这是消极的逃避,后来才懂,这是最大的解脱。不是让我们不去努力,而是在努力的同时,不要被结果绑架。
就像做梦一样——梦里该哭就哭,该笑就笑,但醒来之后,不要还沉浸在梦境的情绪里无法自拔。
执念如影,越抓越空
继续读下去,我慢慢明白了什么叫"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那段时间我特别执着于一个人的看法。他的一句话能让我高兴一整天,他的一个眼神能让我难过好几夜。我把所有的快乐和痛苦都交给了他,自己却变成了一个空壳。
朋友看不下去了,淡淡一句:"你这样下去,迟早要把自己折腾坏。"
我不服气:"难道爱一个人有错吗?"
直到重新翻开《金刚经》,看到须菩提问佛祖:"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
佛祖的回答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什么意思?不是让我们不要有心,而是不要让心有所依附。
爱可以很深,但不要执着于结果;努力可以很拼,但不要执着于回报;梦想可以很大,但不要执着于一定要实现。
那种执着,就像影子一样——你越是拼命去抓,它越是从指缝间溜走。
破相见性,放下即得到
最触动我的,是经文里关于"相"的讲述。
"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起初我理解不了,为什么要破除这些"相"?后来经历了一些事,才慢慢品出其中的味道。
有段时间,我特别在意别人怎么看我。发个朋友圈要斟酌半天,穿什么衣服要考虑很久,说话做事总是先想着会不会给别人留下不好的印象。
活得小心翼翼,却活得很累。
那天重读《金刚经》,突然明白了——我被"我相"困住了。
什么是"我相"?就是对自己的执着,对自己在别人心中形象的执着,对自己身份地位的执着。
当我们太执着于维护某种"相"的时候,反而失去了真正的自己。
就像水,本来是透明无形的,可以适应任何容器。但如果它非要保持某种固定的形状,就失去了流动的本性。
放下执着,不是放弃自己,而是找回真正的自己。
有为法中见真谛
现在再读《金刚经》,有了完全不同的体会。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这句话不是让我们消极避世,而是让我们在积极入世的同时,保持一颗清醒的心。
工作还是要做,感情还是要谈,梦想还是要追。但不再像以前那样患得患失,不再把所有的快乐都寄托在外在的事物上。
就像那个经典的比喻:手是要伸出去的,但要握成空拳,而不是紧握成拳。伸出去是态度,空握是智慧。
《金刚经》教会我的,不是如何逃避生活,而是如何更好地生活。在一切有为法的梦幻泡影中,看清执念的模样,然后轻轻放下。
不是不要,而是不执着于一定要得到。
不是不爱,而是不执着于一定要被爱。
不是不努力,而是不执着于一定要成功。
这样的人生,反而更自由,更轻盈,更有力量。
那个失眠的深夜已经过去很久了。现在的我,依然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但心境却大不相同。就像佛祖在经文里说的:"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世界还是那个世界,但看世界的眼睛变了。
在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中,我们终于看清了执念的模样——它不过是心中的一片云彩,来了又去,去了又来。
而真正的平静,就在这云起云落之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