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可以说是草书艺术史上的巅峰时刻,唐代从不缺书法大家,楷书四大家中唐就占了三位,而草圣更是以唐为尊,张旭 “狂草” 如雷奔电掣,怀素 “醉草” 似骤雨旋风,两位 “草圣” 以极致的艺术张力定义了盛唐气象。除此之外还有孙过庭、贺知章等,但在众多草书作品的流传之中,有一件罕见的无名氏草书也一并影响了后代学习书法的门路。
![]()
因没有款识和历代没有对书写者的有关记录,更多的也只是猜测,有学者认为是孙过庭的手笔,但也仅仅只是对笔法风格的猜测,这件来自唐代的无名氏草书,其笔法精湛被后人称为宋以后无出其右者,此作传为是唐人所写的墨迹本真迹,因其书写作者至今无从知晓,此作就是《唐人月仪帖》。
![]()
《唐人月仪帖》的命名,藏着两段未解的渊源。“唐人” 二字,源于明清鉴赏家的鉴定:此作笔法、纸墨皆符合唐代特征,确认为唐人真迹,却因落款仅存 “吾前后书,唯此本佳也” 九字,未留作者姓名,只能以时代代称。
“月仪” 之名,则指向其内容 —— 以十二个月为序的书信模板,是唐代文人社交中通用的问候范式,可惜现存版本缺失了正月、二月与五月的三篇,仅余九组尺牍,五十三行草书共五百四十一字,旁附五十四行小楷释文,五百四十四字的释文不仅为识读草书提供便利。
![]()
其载体为黄麻纸,这种唐代特有的纸张明透耐存、水濡不入,历经千年岁月侵蚀,字迹依旧清晰,墨色鲜活如初,清代收藏家赵秉冲曾叹 “纸墨精好,古香可挹”,正是对此帖保存状态的最佳注解。
重要的是此作的笔法堪称是“晋韵唐法”的完美融合,它严格承袭了晋的正统笔法,也就是王氏一族的书风,笔势圆劲如篆籀,线条流转间尽显 “力能扛鼎” 的质感。
![]()
接下来说说为什么会有很多学者认为是孙过庭所写的呢,因为其书风与孙过庭的《书谱》有相近之处,查资料也有看到说是孙过庭的练习帖,所以没有落款。
此帖的用笔节奏清晰可见:轻重缓急的交替、提按转折的衔接,皆 “动合规矩” 却无刻板之态,甜熟流畅中透着几分稚拙,恰是初学者参透 “草法” 的理想范本。
![]()
在这篇草书帖的末尾,写着 “吾前后书,唯此本佳也” 九个字 —— 这话就像作者留下的一句 “创作手记”,直白地告诉我们:他为了写好这个帖,前前后后练了不知多少遍。
每次写完,都会把新的作品和之前的对比,琢磨哪里的笔画不够顺、哪里的结构不够稳,一点点调整、打磨。而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一本,就是他反复修改、不断精进后,自己最满意的 “代表作”,也是流传到今天的版本里最出色的一本。
![]()
再看这帖的笔法,简直把唐朝人写字的核心本事都展现得明明白白。笔画的 “势头” 特别好:又圆又有力,写的时候收放特别自如 —— 该用力往下按的时候,能沉得稳。
哪怕是写那些方方正正的折笔,笔毫铺开的力度都刚刚好,还悄悄掺了点篆籀书(一种特别古老的字体)的笔法,让字里多了份古朴的厚重感,不显得单薄。
![]()
《唐人月仪帖》上满布 “御府宝绘”“明昌御览”“石渠宝笈” 等宋金明清皇家鉴藏印,串联起从宋金内府、明清藏家到如今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千年传承,始终是 “压箱底” 的瑰宝;明代解缙赞其 “辞古笔精,洞达神妙”,清代王文治直言其笔法超宋元诸家,这些赞誉更是对这件无名氏作品的至高肯定。
![]()
![]()
![]()
![]()
![]()
![]()
![]()
![]()
![]()
![]()
![]()
![]()
也有学者认为是隋代智永和尚所写的,赵秉冲便在卷首题 “晋帖杳无存,智永书继后”,但这些猜测皆无确凿证据,虽普遍依解缙之说定为唐代。
但也有学者提出,其笔法中的晋人遗韵过于浓厚,不排除早于唐代的可能,只是目前尚无更多史料佐证。对初学者而言,它是避开 “油滑单调” 弊病、夯实草书基础的绝佳范本。
声明:以上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往期好文】点击下方蓝色标题跳转内容详细页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