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英法等协约国因巨大的伤亡导致人力资源紧张。英国为解决人力问题,于 1917年2月21日专门成立了中国劳工公司,并在威海卫设立了 “大英威海政府招工局” 和 “华工待发所”,招募华工前往欧洲战场。这样,中国虽未派兵参与一战,但是派了大量劳工承担繁重的后勤任务。
今天来看一组关于中国劳工赴欧洲的老照片。照片来自英国人库珀的相册,记录了1917年青壮男子从山东威海港登船前往欧洲战场的历史现场。
![]()
威廉・博伊德・库珀,William Boyd Cooper(1878-1945),出生于北爱尔兰的贝尔法斯特。1911年前后,他被任命为北京大学商学教授,用英语和法语授课。库珀加入了华北英国志愿军团。
![]()
华北英国志愿军团,华北地区(以北京为核心)活动的英国侨民志愿军事组织,初期为维护英国在华利益、保护侨民安全而设立。
![]()
华北英国志愿军团在北平的活动。
![]()
身着戎装的威廉・库珀。
![]()
华北英国志愿军团的训练。
![]()
华北英国志愿军团射击训练。背景有几座殿,规制不低,不知是什么所在。
![]()
华北英国志愿军团守卫英国公使馆,北京。
![]()
华北英国志愿军团几名军官,左一为威廉・库珀。
![]()
华北英国志愿军团中的印度士兵。
![]()
华北英国志愿军团中英国和印度军官合影,前排最右为威廉・库珀。
![]()
![]()
![]()
身着华北英国志愿军团军服的威廉・库珀。
![]()
几名华北英国志愿军团军官拿着信号旗,左侧为威廉・库珀。
![]()
![]()
![]()
![]()
![]()
训练中的华北英国志愿军团。
![]()
印度陆军军乐队,站在最前面的一名印度士兵是穿着虎皮衣?
![]()
联军军官们。
![]()
联军队伍。1914-1917年。
![]()
站在雪中的华北英国志愿军团。
1917年2 月12日,库珀被委任为中国劳工军团(CLC)少尉。他随中国劳工军团在法国服役,后晋升为上尉,1919年辞去军职。威廉・库珀及其家人从中国返回后,定居于伦敦 的温布尔登。
![]()
在蓝烟囱航运公司(Blue Funnel Line)轮船上的英国军官。Blue Funnel Line是历史上英国著名的航运企业(正式名称为 “Ocean Steamship Company”),因船只烟囱多涂蓝色而俗称 “蓝烟囱线”。 威廉・库珀位于前排左数第二位。
![]()
Blue Funnel Line的船长 Arthur Legh de Legh。
按照当时的航船路线,他们从威海港起锚进入黄海,沿日本海边缘、穿越太平洋进入加拿大,之后再从加拿大东边前往英国,再由英国开往法国。整个行程大概需要三个月的时间。
![]()
![]()
船上的中国劳工旅军官。
![]()
船上的水手们。
![]()
威海卫,等待赶赴欧洲的中国劳工。
![]()
正在等待登船的中国劳工,劳工们都戴着统一的帽子。还有很多看热闹的当地百姓。有的还留着辫子。
![]()
威海卫码头,对面是刘公岛?
![]()
威海卫码头旁的货物。 这些货物或许是中国劳工旅的装备物资。背景中,右侧是国王酒店(King's Hotel)。
![]()
冬日的威海卫。
![]()
海边的营房。
![]()
雪中的威海卫码头。
![]()
冬季威海卫的码头,边上堆放着货物,海上停泊着多艘船只。
![]()
中国劳工正在登船。
![]()
穿着冬季制服的中国劳工。
![]()
威海卫海边,正在晒网。
![]()
中 国劳工队及军官们,威海卫。威廉・库珀在前排正中,着军官服。
![]()
中国劳工队及军官们,左二为威廉・库珀。
![]()
威海卫的中国劳工队正在列队,1917年。
![]()
船上的武器装备。
![]()
在船上做俯卧撑。
![]()
船上的中国劳工。
据统计,从1914年7月28日一战爆发,到1918年11月11日战争结束,英、法等国共从中国招募了14万劳工进行艰辛的战地后勤工作。
![]()
船上的中国劳工们正在吃饭。
前往欧洲的中国劳工主要来自山东、河北(含天津)、江苏等省份,年龄在20-35岁之间,其中七成左右来自山东。
按照《招工合同》,工人们每月可以领到12块大洋,他们在中国的家属每月还有10块大洋的养家费。这份收入对他们来说非常可观。
![]()
船上给劳工们理发。
![]()
一名劳工在船上与两名松狮合影。
![]()
英国军官和士兵们在船上合影。后排最左边的是 威廉・库珀。
中国劳工在欧洲战场从事的工作多种多样,包括挖战壕,修铁路,装卸货物,在火药厂、兵工厂、化工厂和造纸厂等从事生产。
由于敌军炮火、瘟疫和伤病,大量中国劳工在欧洲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至于遇难人数的数据,并没有准确统计,学者推断在3000-20000人之间。下面一组照片则反映了中国劳工在欧洲的工作场景和生活情况。照片出处不明。
![]()
1917年7月14日,中国劳工军营制作的特殊面包。
![]()
1917年7月14日,中国劳工军营的厨师。
![]()
1918年6月23日,敦刻尔克( Dunkirk),中国劳工军营的露天剧场。
![]()
1918年2月2日,中国劳工军营的士兵在伊特尔(Ytres)铁路线装卸货物。
![]()
1918年3月11日,一名坦克总队军官向中国劳工军营的士兵发出指示。
![]()
1918年3月11日,中国劳工军营的士兵在坦克总队清洗坦克。
![]()
1918年3月11日,阿拉斯特讷尔(Teneur),坦克总队修理车间外。
![]()
1917年7月14日,卡埃斯特尔(Caestre)的木材场,中国劳工军营的士兵和英国士兵。
![]()
1918年3月11日,北部-加来海峡利莱尔(Lillers),一名中国劳工军营的士兵蹲在地上吃饭。
1918年11月一战结束后,中国劳工没有立即回国。许多为英军服务的劳工一直工作到了1920年,而大部分为法军服务的劳工则工作到了1922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