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谢逸枫
对标世界级城市群,打造中国的世界级城市群。2025年8月28日,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文件提出支持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打造世界级城市群。
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长江中游城市群成为高质量发展增长极,增强中西部和东北城市群、都市圈对区域协调发展的支撑作用,促进城市间定位错位互补、设施互联互通、治理联动协作。
中国现代化城市体系构建基本形成,为打造三大世界级城市群、两大城市经济圈和两大城市群。其中三大世界级城市群分别为京津冀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目的是提升国际竞争力。
两大城市经济圈分别为成渝地区双城和长江中游城市群,目的是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极,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两大城市群分别为中西部和东北,目的是加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提升对区域协调发展的支撑能力。
笔者认为京津冀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作为世界级城市群的打造对象不意外,成渝辐射西南、西北地区,长江中游以武汉为中心的城市群很合理,意外的是西安、郑州、山东城市群没有被提及。
先有城市工作会议提出两个转向,城镇化从快速增长转向稳定发展,城市发展从增量扩张转向存量提质增效。现有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意见提出,发展组团式、网络化的现代化城市群和都市圈,构建布局合理的现代化城市体系。
最关键是2025年8月28日,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意见提出,稳妥有序推动城市群一体化、都市圈同城化发展。增强超大特大城市综合竞争力,提高中小城市和县城承载能力。毫无疑问,发展模式新变化,城市之争新时代来临。
三大世界级城市群
目前中国已规划建设19个国家级城市群分为三类,一类是三大世界级城市群,二类是二大核心城市群,三类是九个区域性城市群,四类是五个特色城市群。但是国家批复的国家级城市群只有12个。
12个国家级城市群为长三角群、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群、成渝群、长江中游群、中原群、关中平原群、哈长群、北部湾群、呼包鄂榆群、兰西群、粤闽浙沿海群(海峡西岸经济区),剩余7个处于规划中。
国家级城市群发展正式战略升级,将迎来中国世界级城市群,对标世界级城市群。2025年8月28日,提出支持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打造世界级城市群。目前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正加速建设世界级城市群。
而成渝、长江中游在十四五规划中从发展壮大调整为优化提升,到现在提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长江中游城市群成为高质量发展增长极,意味着成渝双城都市圈、长江中游城市群战略升级。
三大世界级城市群中,长三角城市群覆盖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共27城,经济总量最大,定位全球资源配置枢纽。粤港澳大湾区(珠三角城市群),涵盖中国香港、中国澳门及广州、深圳等11城,聚焦科技创新与国际门户功能。
京津冀城市群,以北京为核心,联动天津、河北10城,构建生态修复与协同发展示范区。而核心城市群中,成渝城市群,重庆、成都双核引领西部发展,覆盖16城,强化内陆开放经济。
长江中游城市群,武汉为中心,联动湖北、湖南、江西28城,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区域性城市群中,北方地区,山东半岛(济南、青岛)、辽中南(沈阳、大连)、哈长(哈尔滨、长春)、呼包鄂榆(呼和浩特、包头)。
中西部为中原(郑州)、关中平原(西安)、北部湾(南宁、海口)、黔中(贵州)、滇中(昆明)。特色城市群为海峡西岸(福州、厦门)、山西中部(太原)、宁夏沿黄(银川)、兰西(兰州、西宁)、天山北坡(乌鲁木齐)。
三大世界级城市群,二大核心城市群将成为现代化城市的先行城市,一个成为对标世界级城市群的典范,一个成为引领区域性城市发展的标杆。其他的城市群无法于在战略、位置、功能上相提并论。
十七大国家级都市圈
中国已规划建设34大型都市圈,目前国家已批复17个国家级都市圈,从时间来看,2021年批复的分别为南京都市圈、福州都市圈、成都都市圈,2022年批复的分别为长株潭都市圈、西安和重庆及武汉都市圈。
2023年批复的分别为杭州都市圈、沈阳都市圈、郑州都市圈、广州都市圈、深圳都市圈、青岛都市圈、济南都市圈,2024年批复的分别为合肥都市圈、厦漳泉都市圈,2025年批复的为石家庄都市圈。
截至8月29日,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复或者“衔接函复”的国家级都市圈已经增至17个,分别是南京、福州、成都、长株潭、西安、重庆和武汉、沈阳、杭州、郑州、广州、深圳、青岛、济南、合肥和厦漳泉及石家庄都市圈。
值得注意的是都市圈规划获批,仅仅是规划获得批准,不等于都市圈建成,除非广州、深圳、南京、杭州外,及上海、北京未批准的都市圈相对成熟外,基本上处于培育、成长阶段,所谓的城市群一体化,都市圈同城化属于处于初级阶段。
国家中心城市去中心城市化
8月28日,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增强超大特大城市综合竞争力。推动超大特大城市按照国家批准明确的功能定位做强做精核心功能,控制超大城市规模,合理有序疏解非核心功能,打造高质量发展主引擎。
支持超大特大城市结合实际推进制度创新。支持部分超大特大城市增强对全球高端生产要素的配置能力。支持超大特大城市布局科技创新平台基地,提升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能力。推动有条件的省份培育发展省域副中心城市。
文件提出“按照国家批准明确的功能定位做强做精核心功能”,就是指是2035城市总体规划,部署的新未来10年城市发展格局。最大的变化是国家中心城市去中心城市化已经成为大趋势,不可阻挡,这是不可忽略的变化。
国家中心城市的概念开始淡化,形成新的中心城市体系,这就是现代化城市体系。目前全国40座“国批城市”的2035年城市总体规划中均已获批,其中包括19座副省级及以上城市,以及省会城市、重点地级市。
按照地方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来看,26座重点城市包括北上广深、重庆、苏州、成都、杭州、武汉、南京、天津、宁波、青岛、长沙、郑州、佛山、济南、合肥、西安、福州、东莞、大连、沈阳、长春、厦门、哈尔滨。
2010年-2018年先后公布北京、上海、广州、天津、重庆这5个国家中心城市,支持建设的成都、武汉、西安、郑州4个国家中心城市。截至2025年8月,国家中心城市共9个,包括北京、天津、上海、广州、重庆、成都、武汉、郑州、西安。
按照2035城市总体规划中,已批复了5座国家级中心城市,分别是北京、上海、广州、天津、重庆。剩余35座城市是以区域、国家战略为定位,有的以区域、城市群为定位,有的以都市圈为定位,圈定“辐射范围”的规划。
包括重庆、天津、武汉、沈阳、杭州、南京、苏州、郑州、太原、哈尔滨、长春、济南、青岛、大连、南宁、贵阳、呼和浩特、银川、西宁、宁波、合肥、无锡、常州、长沙、南昌、厦门、福州、昆明、石家庄、佛山、东莞、秦皇岛。
第二个最大变化就是科技创新定位,以区域、全国、国际中心城市定位。按照2035城市总体规划的35座城市,其中6座城市以“全国、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城市为定位,以“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城市”为颇多,主要是承担区域创新职能。
“全国、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城市为北京(全国科技创新中心)、上海(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深圳(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承载地)、广州(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承载地)担起重任,集国家科学中心、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科创双中心”为一体。
部分城市被赋予独特定位,广州的“科技教育文化中心”、西安的“国家重要科研和文教中心”,杭州的“数字经济创新中心”、苏州的“高技术产业基地”。其中广东的佛山、东莞被赋予与广州、深圳的定位,即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承载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