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中安观察|芜湖样本 这座非省会城市如何实现人才突围?

0
分享至

中安在线、中安新闻客户端讯 在长三角城市群的“人才争夺战”中,芜湖是个独特的存在——没有省会城市的高校资源红利,没有超一线城市的虹吸效应,却凭着“人才增值型城市”的清醒定位,用三年时间实现人口年净增5万、大学生招引量从1.6万跃升至12万的“逆袭”。

  如今,这座城市正以“城市品质提升”夯实人才安居之基,以“低空经济”开辟人才用武之地,以“新一代信息技术”激活人才创新潜能,在三个维度的深度联动中,书写着非省会城市“人均高、人口增”的高质量发展答卷,也为新时代人才战略提供了可复制的“芜湖样本”。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从“宜居空间”到“情感归属”,让人才“来了不想走”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不是贴在墙上的标语,而是芜湖吸引人才的“底层逻辑”。

  作为住建部全国首个城市更新推进会的举办地,这座城市跳出“大拆大建”的传统路径,以“绣花功夫”重构城市功能与温度,把“健康增值”“情感增值”藏进人才的日常,让“落脚”变成“扎根”,让“过客”变成“家人”。

  镜湖区滨江片区的变迁,是芜湖品质升级的缩影。三年前,这里还是布满斑驳厂房的老工业区,如今已变身“长江会客厅”——沿江步道串联起24小时城市书房、江景生态公园与科创孵化器,上班族午休时能在书房里查资料,下班后可沿着江岸慢跑,周末还能带着孩子在公园参加人才亲子沙龙。

  芜湖的品质提升从不是“单点闪光”,而是“全域覆盖”。为了让人才在工作与生活间无缝衔接,城市在景观最优、交通最便的地段布局了18个一流科创园区,每个园区都同步配套“芜小园”口袋公园、人才公寓与商业街区,实现“15分钟创新圈”与“15分钟生活圈”的叠加。

  不仅是城市,“紫云英”也滋养着农村的土地,为返乡人才提供文化滋养、创业支持和社交平台‌,助力他们在家乡扎根发展。

  “95后”巾帼新农人盛阿美的经历极具代表性:2021年,她辞去城市商务主持人的工作,回到繁昌区戴店村接手水稻合作社,正是在“紫云英人才计划”的扶持下,获得了创业补贴、免费技术培训和产销对接支持,如今不仅建成2000亩“芜湖大米”种植示范基地,去年累计直播销售近万单,助力周边20余户农户增收。“一开始,只是凭借着对家乡的熟悉和一腔热情,投身农业种植。”盛阿美坦言,是芜湖出台的一系列鼓励返乡创业的利好政策,给了她义无反顾扎根农村的底气。

  更打动人才的,是藏在细节里的“温度”。芜湖推行“人才服务管家”制度,为高层次人才配备专属对接人,从落户、住房到子女入学,全程跟踪办理。中北大学硕士梅家豪2021年入职奇瑞后,很快成为“紫云英人才计划”首批政策受益者,不仅拿到人才补贴,还顺利解决了购房置业问题,如今已扎根奇瑞研发部门,见证企业成长为世界500强。

  在芜湖,这样的细节还有很多:科创园区里的24小时便利店与健身房、人才会客厅定期举办的行业沙龙与交友活动、针对年轻人才推出的“租购房补贴”政策……这座城市始终相信,留住人才的不仅是事业平台,更是“柴米油盐里的安全感”。

  数据是最好的佐证:在长三角40城中,芜湖人均GDP排第14位,人均GDP排第10位,优质的公共服务与经济质量,让“来了不想走”成为越来越多人才的共识。

  以“新质赛道”聚“高端人才”,让人才“干得有奔头”


  “非省会城市要吸引人才,不能跟大城市‘拼资源’,得‘拼赛道’。”芜湖市委主要负责人的这句话,道出了城市布局低空经济的初衷。

  作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低空经济是芜湖瞄准未来的“特色王牌”——依托奇瑞、联合飞机等龙头企业的产业基础,这座城市构建起从研发、制造到应用的低空经济全产业链,用“事业增值”的磁场,吸引了一批来自各地的高端人才团队,让“在芜湖搞低空经济”成为行业里的新风向。

  联合飞机的“落地生根”,是芜湖低空经济的“生动注脚”。

  2021年底,联合飞机集团在湾沚区航产园成立全资子公司,总经理闫怀强作为“1号员工”来到芜湖,如今已举家定居成为“新芜湖人”。

  “政府真正做到了‘无事不扰,有求必应’,我被评定为市级B层次人才,购房、医疗都有优惠便利,这让我彻底安了心。”闫怀强说,在芜湖的支持下,企业已建成“一院四基地”产业集群,正协同打造“大型无人机之都”,而他本人也入选了2024安徽年度经济人物。目前,芜湖航产园已集聚上下游企业近200家,形成研发、制造、维保、运营全链条,为人才提供了完善的产业生态支撑。

  政策的“精准滴灌”,为低空经济人才扫清了“后顾之忧”。芜湖在全省率先出台《低空经济产业发展规划》;税务部门更组建“智税+航空”专业服务团队,为企业提供研发费用加计扣除、跨境业务涉税辅导等精准服务。

  更重要的是,芜湖让人才的“创新成果”能落地、能变现:在长江芜湖段,无人机常态化监测生态;在镜湖区,警用无人机让警情处置效率得以提升。联合飞机的无人机系统已适配国际市场,与阿联酋EDGE集团达成深度合作。截至2024年,芜湖以芜湖航空职业学院为主体,至今已培育航空研发型、工匠型人才643名。

  靠“产业升级”育“创新人才”,让人才“成长得更快”

  如果说低空经济是芜湖的“新赛道”,那么新一代信息技术就是赋能传统产业升级的“核心引擎”。

  人才的“智力增值”离不开产业的“创新土壤”——依托“政产学研金服用”深度融合的路径,芜湖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汽车、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双向奔赴”,既让传统产业焕发新生,也让信息技术人才在“解决真问题”中快速成长,实现“人才与产业共升级”。

  在南陵县,中科微至的崛起印证了芜湖数智产业的培育能力。这家从外地落户的企业,如今已将南陵建成全球制造中心,其自主研发的交叉带分拣系统准确率达99.99%。自2021年开始,连续3年产值都在10亿元左右‌,物流分拣设备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35%。“这里的产业链配套越来越完善,从零部件加工到整机组装都能本地化完成。”企业负责人说,当地还培育出像耿杰这样的本土人才——从快递小哥成长为无人配送车运营主管,高峰期管理着100多辆无人车作业,见证南陵智能物流装备产业从无到有,集聚170家关联企业的全过程。

  芜湖的聪明之处,在于为信息技术人才搭建了“成长梯队”。针对高端人才,在上海设立“科创飞地”,实现“一线城市研发、芜湖转化”;针对中端人才,建人工智能、集成电路产业园,提供场地与资金支持;针对青年人才,与一批重点高校共建实训基地,让学生在校即参与企业项目。

  站在“十五五”的起点,芜湖提出了更清晰的目标:未来三年,计划招引3000+博士人才、延揽10万+工程人才、集结50万+青年人才。

  这条路或许依然充满挑战,但正如奇瑞从“草根”成长为行业龙头的经历一样,芜湖的人才战略,靠的不是“先天优势”,而是“后天努力”——用品质筑巢,用赛道聚才,用生态育才,这座城市正在书写属于自己的“人才逆袭”故事,也为更多非省会城市提供了“突围”的方向。(记者 史睿雯 朱晓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中安在线 incentive-icons
中安在线
安徽惟一重点新闻门户网站 许可证编号:34120170002
83131文章数 94738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