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公园城市再“进化”:如何推进创新发展?

0
分享至

每经记者:杨弃非 每经编辑:刘艳美

面向“十五五”,我国城市正加速步入新阶段。

11月18日,在成都举行的第五届公园城市论坛上,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院长李晓江向外抛出一个颇为应景的问题:我国此轮城市发展,动力到底何在?他给出两点解答:一是发展怎么真真正正走向需求导向、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二是应对气候变化,怎么在绿色低碳、安全韧性上做得更好。

两方面均与公园城市建设深度相关。自2018年公园城市理念提出以来,作为首提地,成都加速推进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而伴随城市发展迈入新阶段,寻找城市发展新动能,也理应成为公园城市发展的关键内容。

事实上,成都对于公园城市的探索也在“进化”。如公园城市指数中心主任王波观察,数年来,公园城市从前期更侧重生态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理念,正在向探索城市综合发展方式,培育城市创新发展动力,推动更有温度、更加智慧的治理体系等方面转变。纵观整场论坛,创新已然成为公园城市建设中备受关注的一大关键词。



活动现场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杨弃非 摄

构建起产业创新“工具箱”

今年7月举行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城市工作中,要以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为目标,其中,创新被放在首位。

在公园城市探索中,创新同样重要,而且愈加发挥着关键作用。科技部原调研室主任、研究员、办公厅巡视员胥和平更直言,公园城市建设已经成为城市创新的一个重要论题。

公园城市如何推进创新?与外界一般理解的创新发展思路不同,据他分析,当以城市为单位时,创新首先是一个空间地理概念,再加上经济、社会、民生、文化一系列要素,将构成一个非常复杂的创新综合体。

更为重要的是,面对“十五五”的新形势,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变得愈加重要,这也正是公园城市发展的题中之义。

“有科学未必有技术、有技术未必有产业发展。一定要以科技创新驱动发展,必须围绕产业。”胥和平指出,反观公园城市,同样“不是修公园,核心是产业,是围绕产业布局,推进生态建设、城市建设、道路交通建设、能源建设以及文化景观建设,最终得落到产业上。”

基于多年探索,公园城市不断构建起产业创新的“工具箱”。不少参会嘉宾提及,成都近年来通过搭建各类场景,特别是设立场景创新促进中心,以城市为“试验场”,为新技术早期落地提供“应用场”。

更多项目就此前来。此次论坛上,成都一口气签约13个高能级项目,总投资达209.7 亿元,涵盖循环经济、现代物流、数字文创、生物医药、智能制造、城市更新等多个领域。

城市与创新的链接,还在向更多领域延伸。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张弓注意到,随着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城市更新、特别是老旧厂房改造,不仅能作为城市商业事件发生地,还有望在科技创新、产业焕新领域作出更大的贡献。

在他看来,对于拥有大量工业遗存的成都,在推动公园城市建设过程中,就蕴藏着不小的改造潜力。而成都已不乏落地案例——在太古里商圈外侧,一座闲置多年的办公楼院焕新为数字时尚产业园;而位于高新区的一个老烟厂同样经历改造,转型为新经济总部基地,并吸引歌尔股份西南研发总部等领军项目入驻。


以“五力”推进都市圈能级提升

对于成都来说,有关产业创新的探索还不仅局限于一座城市内部。

李晓江近期一份有关城市群客运交通的研究发现,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中,尽管成渝两市之间的人员来往数量尚不及珠三角、长三角等城市群,但成都、重庆与各自周边城市日均交往量均达到200万人,一体化程度显著提升。

具体出行类别则揭示出更多信息。他进一步提到,上海都市圈和珠三角城市群中,商务出行占比都达到1/3左右,经济交往非常密集,同时旅游、休闲、度假等生活性城际出行这几年异军突起。相较而言,成渝地区生活出行占比更高,“相信以后商务出行的比例还会持续提高”。

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部署的7个方面重点任务中,优化现代化城市体系被置于首位,其中就包括发展组团式、网络化的现代化城市群和都市圈。但问题是,城市群和都市圈的发展动力何在?

李晓江提及珠三角的“黄金内湾”,其产业发展呈现出典型的区域化布局特征。比如传统产业代表希音,虽然没有自己的工厂,但不仅在广州番禺有服装小微企业的“千军万马”,其产业链还深度嵌入大湾区城市体系当中,与深圳、东莞、广州乃至肇庆均有产业关联,多方共同“托举”出一家千亿独角兽企业。

产业发展的背后离不开创新动能。从广州、东莞、深圳到香港,诸多科技创新园和高校院所串联起的大湾区科创集群,今年首次超过“东京-横滨”创新集群,在《2025年全球创新指数》中拿下全球第一。

但不为太多人注意的是,当地还形成了一个生活服务网络。李晓江特别提到,在珠三角城市中,远距离通勤办公格局特别明显,比如广州和东莞、香港和深圳之间。这种通勤,也让当地人对于更好事业机会和更好生活服务的需求同时得到满足。在人的生活与工作选择中,推动全域高质量发展。

类似的情况同样适用于成渝地区。在李晓江看来,要在推动产业发展的同时,保障对于人力资源的吸引力。

由此,他认为都市圈能级提升需要推进“五力”营造,不仅包括枢纽辐射力、经济组织力和科技创新力,还要提升高颜值、高品质、高性价比的人文感召力,以及服务、协同、辐射都市圈的空间凝聚力——这些又涉及公园城市的发展。

在李晓江看来,创新开放高地才是成渝地区的重要标签,特别是在各类创新资源汇聚下,成都都市圈更“绝不仅仅是一般意义的都市圈”。步入新时期,成都更需要发挥优势、持续探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每日经济新闻 incentive-icons
每日经济新闻
中国主流财经全媒体平台。
1406103文章数 2720100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