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桂林城南二十里,漓江在此折出一道温柔的弧,弧弯里藏着柘木圩,再往下走就是景色优美奇峰奇妙的奇峰镇。
“圩”字在桂柳话中读音如“虚”,却从不空虚——每逢阳历三、六、九,方圆十里的乡民便循着水声与山影而来,把一整个漓江的晨雾都搅动了。
柘木圩的历史
![]()
![]()
柘木圩的历史:
最早可追溯到唐末《桂林风土记》中“柘木渡”的记载。彼时漓江水阔,商船自广州溯流至此,卸下盐巴、布匹,换走山里的桐油、茶麸。
![]()
久而久之,渡口边长出草市,草市又长成圩场。明嘉靖年间,圩上已有“九街十三巷”的格局,青石板缝里嵌着马蹄印,像一串不肯被岁月抹去的密码。
热闹的圩场,有众多传奇
最朴素的乡民交易仪式,是任何超市都不可替代的农耕文化。
天光微亮时,圩场先被声音占领,卖豆腐的老伯推着吱呀作响的木车,豆腐脑在木桶里颤巍巍地晃;卖酸嘢的阿妹把坛子排成一列,腌藠头的酸辣味窜进鼻腔,逼得路人猛打喷嚏。
![]()
鱼行土货
![]()
最热闹的是鱼行,漓江的翘嘴鱼、骨鱼在竹篓里扑腾,鳞片闪着碎银般的光——买家只需捏开鱼鳃看一眼,便知道是否“喝漓江水长大的”还有黄鳝骨,黄鳝,泥鳅以及田鸡。
据说都是野生的,当然,斤把重一条的非洲鲫鱼肯定得人工饲养了,沙鳖子(脚鱼)说是野生的那还真的要碰运气,摆起一排排翻肚皮白白的穿条子,要想人工养都难,无疑肯定是漓江的产物。
![]()
图片来源:ʙᴜʀɢᴜɴᴅʏʀᴇᴅ
柘木米粉:必须用漓江水泡米,石磨磨浆,柴火蒸粉。粉皮薄如蝉翼,却在滚水里久煮不烂,秘诀是米浆里掺了少许马蹄粉——这是圩上老廖家的祖传,如今传到第三代,煮粉的铝锅已经补了十八次。
松糕:糯米与黄糖在木甑里经历三次“回汽”,蒸出时表面裂开龟背纹,趁热按进一勺桂花糖,甜得如同把整座桂林的秋天含在了嘴里。
![]()
柘木圩特色之一——油茶
油茶:老叶茶、生姜、蒜白在铁锅捶打,茶汤浓黑如药,入口却先苦后甘。圩上的说法是:“一碗油茶下肚,连鬼都不敢跟你讨债。”
![]()
最传奇的是漓江剑骨鱼。渔民在鱼腹内塞入紫苏、豆豉,用柘木圩特有的“柚子皮炭”慢烤,炭火将柚子精油逼进鱼肉,竟烤出类似陈皮的奇香。这道菜曾在1985年招待过泰国公主,自此得名“公主鱼”,但圩上人仍固执地叫它“狗仔鱼”——因为从前只有穷孩子才吃它。
圩场未散,烟火正长柘木圩的历史
![]()
柘木圩的故事,从来不在县志的纸页里,而在老伯豆腐脑与小姑娘凉粉汤的晃动中,在老奶草鞋的桐油味里,在每一声“三、六、九,赶柘木”的吆喝中。
只要漓江还流着,柘木人还在勤劳奋斗,生活就将永远继续,圩场就将世代不散。
资料来源:桂林人论坛
值班编辑:王鹏淇
责任编辑:苏歆
值班主编:阳翔
©桂林生活网新媒体
戳这里,关注桂林生活网
![]()
![]()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