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是海边游玩和品尝海鲜的旺季
但潜藏在海洋中的“隐形杀手”
也可能悄然逼近
图源:央视网
8月10日,王女士带着6岁的儿子在福建厦门旅游,孩子光脚在沙滩上玩耍时,不慎踩到一条死鱼,鱼鳍扎破了孩子的脚。起初,父母对这个小伤口并不在意,仅做了简单的清理。
然而次日,男童突然出现高烧、呕吐症状,腿部更是出现严重水肿,家人紧急将其送医。医生检查后发现,男童感染了创伤弧菌,病情已十分危急,经过3次清创手术和3天的ICU全力救治,男童才脱离生命危险,目前虽已出院,但仍需后续的清创和植皮治疗。
图源:央视网
值得关注的是
此类案例并非个例
每年夏季
沿海地区均有创伤弧菌感染病例报道
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 急诊创伤外科 副主任医师 沈立启:“创伤弧菌感染后的潜伏期很短。比如说人有伤口接触了海水或者被海洋生物刺伤以后,出现局部的红肿、发热、疼痛或者全身出现畏寒、高热、精神不佳的情况,我们就考虑可能有创伤弧菌感染,就要及时就医。”
为何感染创伤弧菌
这么凶险?
创伤弧菌属于弧菌科,是一种革兰阴性菌,是栖息于海洋和海鲜体内外的一种常见细菌,有“食肉菌”之称,是致死率极高的致病弧菌。
其特点一是嗜温性,在冬天它几乎无法存活,夏天则是它活动的高峰期;二是嗜盐性,生存繁殖最佳的盐度为0‰-18‰,在不含盐或盐度过高的水中均难以生存繁殖。
创伤弧菌感染多是身体有创口在海水中游玩,或者是处理带菌海鲜的时候受伤所致。同样,吃带菌的生鱼片、生蚝等海鲜也可能感染。创伤弧菌侵入皮下组织和筋膜,首先消耗组织中的氧气,同时细菌分泌酶类将组织中的过氧化氢分解,使组织进一步缺氧,这为厌氧菌创造了适合生存的环境。由于细菌的大量繁殖和毒素的作用,会迅速引起浅筋膜组织的炎症。
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 急诊创伤外科 副主任医师 沈立启:“如果我们在海边不小心受伤,我们要考虑有没有细菌感染。这种情况下我们一般用流动的清水冲洗,但是要避免用生理盐水冲洗,因为细菌喜欢咸的环境。一般也不能用热毛巾和药膏,我们尽量挤出伤口里的血液,然后用流动的清水冲洗,再用酒精或者碘伏消毒,然后及时就医。”
感染它有两种途径:
1、身体上有伤口,然后接触带菌海水或海生物,导致创伤弧菌趁虚而入。特别是赶海的时候一定要小心,稍不留神就受伤,容易引发感染。
2、生吃贝类等海产品,尤其是牡蛎后容易感染。
临床主要表现为:
● 原发性脓毒症:包括急起发热、寒战、休克和典型血性大疱样皮损,病死率超过50%。
● 伤口感染:表现为肢体局部的皮肤、肌肉坏死等,可迅速发展为继发性脓毒症,危及生命,需要截肢。
● 胃肠炎:以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为主,症状较轻,一般无需住院。
注意:创伤弧菌感染的发生率虽小,但死亡率非常高!患者感染后48小时内死亡率超过50%。所以,预防和及时急救非常重要。
被海鲜扎伤,要及时处理:
如果不小心被虾、蟹、鱼刺伤,应该将血挤出,然后用清水冲洗。如果出现疼痛、瘙痒、肿胀、腹泻或发热等症状,就必须马上到医院就诊。
此外,如果伤口被扎伤很深,最好简单处理后,再去医院进行治疗。因为深深的伤口为细菌提供了厌氧的环境,很容易造成“破伤风杆菌”繁殖,侵袭神经系统,甚至可能致死。
显微镜下的创伤弧菌 图源:央视网
除创伤弧菌外,海水、海鲜中还可能藏有副溶血性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化脓链球菌、无乳链球菌等,严重危害身体健康。
因此,预防感染非常重要:
1.有皮肤或口腔伤口者,特别是抗病能力相对低下的易感人群,应避免下海游泳和戏水,或做足措施以保安全。
2.在处理海鲜的时候,建议戴好手套,避免皮肤被海洋生物或海水中的利器划伤或扎伤。
3.海产品应煮熟后食用。此外,在家处理、烹饪海鲜时,用来盛海鲜和制作生熟海鲜的器具要分开。
来源:8099999《街头巷尾》
部分来源:健康新海南
编辑:李莹娜
编审:李菁
终审:赵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