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溪沟兰花放异彩—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县河镇财梁村探访十一
记者王开成
![]()
![]()
![]()
我很喜欢兰花,但我不会养,也不是文人雅士。
我老家门前的沟溪叫兰溪沟,沟岸盛开着十余种兰花,春来幽香浮动,溪水映着兰影,仿佛大自然亲手绣了一条花溪,故名“兰溪”。
![]()
![]()
![]()
![]()
![]()
![]()
![]()
![]()
![]()
【兰溪沟与兰花,童年的七彩梦】
我喜欢家乡村姑惠兰,抗婚跳河死了。她长的像唱陕北民歌《兰花花》的歌星,惠兰与歌曲里有对爱情的渴望和追求,至今难忘。
历代文人雅土写兰花的诗歌更吸引了我。兰花,不仅是影响世界的植物,更是影响古今文化品质的植物。
兰花的美,高洁、典雅、淡泊、贤德、坚贞不渝,不以无人而不芳,喜得清雅在人间。生当如兰,淡泊自然,一路芳华,一路馨香,一路从容,一路优雅。养花修心,一花一草一世界,人生如兰,修心养性。
![]()
![]()
![]()
![]()
![]()
![]()
![]()
![]()
![]()
【溪水绣出花腰带:童年的兰溪记忆】
家乡的兰溪沟,是大自然最精致的绣娘。
春日的溪水如绸缎铺展,两岸兰草缀满露珠,仿佛银河倾泻的星子坠入人间。
十余种兰草错落生长,淡紫的像羞怯的少女,鹅黄的似初绽的朝阳。
溪流裹挟着幽香潺潺而过,将花瓣与倒影绣成流动的锦缎。
这方水土,以兰为名,也以兰为魂——它不仅是地理坐标,更是一把钥匙,开启了少年对高洁之美的懵懂认知。
![]()
![]()
![]()
![]()
![]()
![]()
![]()
![]()
![]()
【民歌里的兰花花:陕南水乡的芬芳情书】
“青线线那个蓝线线,蓝个英英采……”陕北民歌《兰花花》的旋律里,藏着对村姑惠兰的倾慕。
歌词如兰叶般舒展,将爱情比作深谷幽兰:不争艳,不媚俗,只待有缘人读懂其孤傲下的炽热。
这种情感与屈原“纫秋兰以为佩”的执着一脉相承,兰成了跨越时空的爱情信使,在民歌与诗篇中传递着“心若兰兮终不移”的誓言。
![]()
![]()
![]()
![]()
![]()
![]()
![]()
![]()
【诗画中的君子魂:东方美学的千年注脚】
兰花的魅力,在于它用最素雅的姿态,承载最厚重的文化。
李白笔下的“幽兰香风远”,是隐士的孤高;郑板桥画中的“高山幽兰”,是文人的风骨。它不与百花争艳,却以“王者香”征服了从孔子到朱德的历代文人。
朱熹说它“色清、姿清、韵清”,恰似中国传统美学对“含蓄”的极致追求——像水墨画的留白,给想象以空间。
![]()
![]()
![]()
![]()
![]()
【从深谷到殿堂:一部活着的文化史】
春秋时勾践在诸山种兰,魏晋时王羲之在兰亭挥毫,宋代《金漳兰谱》开启科学艺兰……
兰花的历史,是一部微缩的中华文明史。它从山野走进宫廷,从书斋登上画幅,最终成为“四君子”之一,象征着中国人对精神品格的永恒求索。
兰花的美,是溪水的澄澈,是民歌的深情,更是千年文脉的芬芳回响。
(记者王开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