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风“竹节草”带来大风大雨,杨军坚持“出口如虎口”,出场前一定开窗户仔细观察周围,确保安全
公交220路的50名驾驶员人手一本“宝典”,里面详细记录了重点路段的操作要领、不同站点的上下客注意事项等等。这本“宝典”的作者是开了30年公交车的“老法师”杨军,作为上海公交行业品牌线路中四星级线路220路的驾驶员,他始终保持着零投诉、零事故的纪录,安全行车121 万公里,更是带出了几十名同样优秀的徒弟。
最稳当助他安全行车百万公里
作为四星级品牌线路,220路串联起医院、学校、商圈和老旧居民区,早晚高峰的客流像潮汐般规律涌动。杨军的方向盘仿佛装着“情绪感应器”,遇到蹒跚上车的老人,他会自动放慢起步速度;看到背着书包的孩子,总会多等几秒关车门;碰到早高峰心急的上班族,也能保持匀速行驶不抢道。每每遇到年纪较大的乘客,杨军一上车就问好对方需要下车的地点,同时反复提醒,“到站了我会叫您的,您不要提前站起来,等我车停稳了再起来”。因此也常常遇到老年人的夸奖,杨军总是笑笑说,“人都会老的,将心比心”。
“起步稳、行车稳、停车稳”的“三稳”准则,是杨军在220路复杂路况中摸索出的生存哲学。这份“稳”源自日复一日的坚持。每逢上班的这天,杨军都是凌晨4点就出门,赶到停车场,从刹车到轮胎,包括每一个拉手都一定用力拉一下,确保不会在行驶中掉落导致乘客受伤。他不仅对途经的每一条道路、每一根车道烂熟于心,甚至摸清了沿线红绿灯的变换规律,“哪个路口红灯长,哪个绿灯短,心里有数才能把车速控制好。”每一次发车前的细致检查,每一次行驶中的谨慎操作,每一次紧急情况下的冷静应对,都凝聚了他对安全驾驶的深刻理解。
220路还途经南京路步行街和豫园商圈,杨军说,只顾好开车和车厢内的乘客还不够,还要随时关注路上的人,特别是游客。河南路南京路这里路口当中的“南京路步行街”牌坊,常常吸引不少游客打卡拍照,“有时候走着走着,他就突然停下来拍照了”,应对这种情况,杨军说,“备刹三秒”最重要,到路口提前轻踩刹车,给行人和自己留足反应时间,可能就避免一场意外。
最耐心让他成为被争抢的师傅
在车队里,杨军特别“抢手”,新来的驾驶员都争着要当他的徒弟,因为他既细心又耐心。同事这样评价杨军,他虽不是老师,却把老师的“因人施教”和“因材施教”落实得特别到位。公交车驾驶员的来源比较复杂,有的是从来没有开过车的新驾驶员,有的是原来开出租车或者网约车的小型车驾驶员。杨军针对每类驾驶员采用不同的带教方法。有位徒弟在车辆转弯时碰擦到了隔离杆,自认为距离把握得当,想不通为什么会发生碰擦。杨军耐心讲解,“你原先是开出租车的,现在开公交车,切记不要把大车当成小车开”,他带着徒弟实地查看,自己上阵示范,“我们车子大,方向不能随意拉,顾了车头还要顾车尾,看了左边还要看右边,而且要反复看,内轮差不是说说的。”
和其他带教师傅不一样的是,杨军在带教时,都是全程站在驾驶员身边,他认为如果驾驶操作中发现问题,要在第一时间指出,效果才是最好的。于是,徒弟开几圈,他就站几圈,从来不会说,“我休息一下,你自己开一会儿。”220路单程约需1小时,一圈就是2小时,最多的一次,他陪两个徒弟一共开了6圈。十几个小时站下来,回家后腰疼了好几天,但是杨军说,“身体是累的,但是心里是开心的,因为找出了徒弟的好几处操作问题。”
正是在带教徒弟的过程中,杨军萌生了给大家“写”下来的想法,他利用工作之余的时间,沿着线路驶过的道路,每一个站点都仔细观察,每一个路段都来回好几遍。哪里车道变窄要注意,哪里高架立柱盲区要当心,哪个路段容易有横穿马路的人,哪个区域要随时留心借道的非机动车……杨军把这些都一一写了下来,20多页的纸上图文并茂,被同事们奉为宝典,更是新入职驾驶员需要背出来的作业。
121 万公里的里程,杨军用方向盘丈量着责任的长度。在这条承载着市民日常的公交线上,他的“三稳”准则早已超越驾驶技术本身,成为一种守护的姿态。他说,公交车是城市形象的窗口,我就把自己当作窗口内的展示着,尽自己的所能做到最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