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7月的一天,是上海松江区九里亭村村民们的大日子。
大家办成了一件对于自己来说的大好事——拆迁赔偿的签字。
村民们高兴的把名字签在了拆迁合同上,拆迁方案里的赔偿款和新房分配指标,是这些人曾经想都不敢想的。
光是那些补偿款的数额,就是自己干几辈子农活都没法挣回来的。
但现场高兴的氛围没能感染到一位双手交叉胸前的老人。
张新国
这位老人看起来有60多岁,气鼓鼓的黑着一张满是皱纹的脸。
老人叫张新国,是土生土长的九里亭村村民,他那鹤立鸡群的三层小楼在村里可是远近闻名。
这次拆迁,他的小楼刚好被规划在了主干道公路的中央,面积很大。
按道理他的赔偿应该是最多的,可他看起来很生气,以至于其他人都不敢靠近他。
张新国
新修小洋楼,风光无限
现在乍一看,只觉得张新国就是一位普通的农村老人,但他年轻时,可是当地一家建筑公司里的一位小头目。
在那个人人吃不饱的年代,张新国的工资收入已经可以让一家人解决温饱了,这与本地的村民们一对比,生活水平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上。
大家都还在灰头土脸的土里刨食时,他就已经是着装体面、月月拿着工资吃饭的人了,这样的生活让张新国在村民们面前一度很有优越感。
张新国与妻子结婚后,一直居住在祖传下来的砖瓦屋里,房子不大,婚后两人接连生了一儿一女,一家四口的日子过得也算是有滋有味。
自84年始,建筑行业开始大力发展,趁着政策的顺风车,胆子大点的人都能挣到一些钱。
产权证
张新国在建筑公司上班,可谓占了天时地利,慢慢的在给自己攒上了积蓄。
八十年代的时候,在农村一个万元户那是非常不得了的,张新国当时绝不是一个万元户那么简单。
到九十年代中期时,很多乘着这股东风的人已经是小有积蓄,开始到城市里买房居住,去实现着以前大家伙都喊的口号:楼上、楼下、电灯、电话。
将农村户口转为城镇户口也成了一股热潮,因为城市户口的人,在社会福利和子女接受教育方面都会享受到更多的资源。
张新国的邻居便是其中之一,花了一百万在城里买了房,由于现金不够就想把农村里的房给卖了。
邻居知道张新国有购买能力,便找他谈了此事,张新国其实也想进城买房,但听到邻居说起自己买的房子不算是很大时,他便认真的思考了这个事情。
张新国的小楼
他家里的情况,说实话可没有外界传得那么好,虽然确实有两个钱,但随着两个孩子的长大,房间是不够住的,又是一儿一女,早晚是要分房间的。
如果自己拿现在的积蓄去城里,也只够买个小房子,一家人还是要挤在一起,如果自己把邻居的房给买了,就可以自己修一幢宽一点的房子。
这样,就算以后儿女长大成家后,都可以继续挨着自己住,老父亲为儿女计,自得深谋远虑。
他自己又算了算修房要用的钱,还是挺宽裕的,第二天就去找邻居将买他房子的定钱给了。
张新国在算过账后决定将两家的房子都拆了,先起个小二层起来,那时候九里亭村家家都是一层的砖瓦房。
两家的宅基地合在一起,这房子起的是又宽又大,还是村里的最高建筑。
拆迁
这让张新国一直有的优越感,又上了一层楼,他的思想很新潮,起楼时融入了当时时兴的仿欧式建筑元素。
让小楼在一堆灰不溜秋的砖瓦房面前十分耀眼,这样的一座小二楼,足够张新国一家舒适的居住了。
又过了几年后,张新国再接再励,在房子翻修时,又在楼上起了第三层,还弄个屋顶花园。
因为房间够多,一家人都搬到了二楼居住,房子翻新时就将底楼做成了门市房,可以租给想做生意的人,平衡一下一家人的开支。
三层的楼房在当时是非常惹眼的,加上翻新后,整幢楼看起来新潮又不失大气,常常引的路人侧目观看。
后来,张新国的妻子为了照顾自己的父母,便把他们也接到一起生活,一家六七口人便一直生活在这三层的小楼里。
因为家里房间够多,张新国的一子一女在结婚后,仍旧没有离家,家里的人丁兴旺了起来。
这时的张新国也到了退休年龄,开始了悠哉游哉的退休生活。
2000年左右时,张新国所在的村子,被划入了拆迁范围而他的小楼便被规划到了公路中央。
张新国小楼门市房
拆迁方案不满意,不搬
听说后的张新国一开始挺高兴的,十多年前其实就想搬城里的,现在自己所在的村子直接从农村变成了城市,自己年纪大了,不用搬太远,大家也都还是邻居,是大好事啊。
由于拆迁方案迟迟定不下来,提了两三年的拆迁,在2003年才公布出了拆迁方案,但拿到拆迁方案的张新国却高兴不起来了。
他的小楼是村里最大面积的住宅,但由于政策规定,宅基地是不可以买卖的,所以他当初从邻居那里买来的面积不能算在拆迁赔偿里。
最让他生气的是:当地拆迁办为了避免有人私搭高层来增加建筑面积,改了以房屋建筑面积赔偿的先例,而只以宅基地的面积作为赔偿的计算基数。
这无疑与张新国之前所期望的赔偿面积缩水了不只一半,张新国提出了强烈的抗议。
宅基地使用证
再则,在新房分配方面,张新国也不满意,他有两个孩子,方案却以有多少个儿子来决定,能分到多少套大面积的房子。
他的女儿只能分到一套小面积的房子,女儿因此天天闹腾,也让张新国特别火大,都是他的孩子,为什么还要以性别来区分一下,这不是搞得他以后家无宁日了吗?
直到拆迁合同签定的当天,张新国被请到了签定合同的现场,他拒绝签字,也就出现了上文中所提到的一幕。
他眼见所有人都高高兴兴的签了字,心里就更不舒服了。
因为他没有签字,在拆除过程中,单单把他那幢小楼留下了公路中央,但张新国早在签字现场,便做好了要维权的决定。
当地的信访办是他去的第一站,不过结果没有他预想的那么好,拆迁工程的所有手续都是合法的,拆迁工作也是从两三年前便开始做了。
拆迁现场
张新国坚持要以自己的建筑面积来作赔偿,并分给他家6套住房为诉求,但拆迁的方案除他以外已经全部通过,不可能因他一个人而改变。
张新国又咨询了律师,想要起诉拆迁办,但律师告诉他这个官司,他胜诉的概率太小了,思来想去的,张新国开始以造舆论的方式来维权。
到处跟人说:自己做定了这个钉子户了,除非拆迁办赔偿他1个亿并附6套大面积的房产,他才肯搬走。
此事传开后,一时之间社会各界一片哗然,张新国也狠狠的出了一次名,但一段时间后,也没有达到他想要的结果。
由于张新国死活不肯搬,城市规划这边不得不做了调整,绕过了张新国的小楼,直接在小楼两边各修了一条公路,把张新国的小楼夹在了中间。
张新国小楼
两条公路因为了要绕开张新国的小楼,变得狭窄,而这头的张新国,一刻也没停止过自己的维权举动,直到媒体热度下降了也不停。
他自己的生活因此事受到了很大的影响,远没有之前他所计划的:安逸的退休生活,在两条公路通车后,张新国又开始承受另一种让人难以忍受的折磨。
两条公路由于是主干道,车辆行使密度非常大,大车小车每天深夜还在呼啸而过,让张新国一家人不堪其扰。
张新国为了自己的维权行动,默默忍受着,妻子儿女却有些受不了了,特别是妻子,她的高龄父母一直跟着她们一起生活,两位加起来快两百岁的老人真的是精疲力尽了。
为了老人的健康着想,不得已张新国的妻子带着年迈的父母,外出租房居住,儿女们尚能忍耐,便随张新国一直居住在小楼里。
张新国小楼
一天深夜,一声巨大的碰撞声惊醒了刚睡着的几人,张新国起床下楼查看,发现是一辆货车冲进了自家的院子。
前院的大门被损毁,幸好没有撞到小楼主体上,不然可能小楼都被撞塌了,这让张新国气不打一处来,本就因为维权和汽车噪音夜夜睡不安宁的他,冲着司机好一顿骂。
在保险公司赔偿了张新国的损失后,他仍不能解气,原本以为这就是一次偶然事件,但接下来的情况让张新国难受极了。
三天两头的,他家的院门都会被或大或小的车辆撞毁,有专业的人跟他分析:因为两条主干道车速都较快,而张新国的小楼正好在公路中间。
司机在夜间行车时,极易因避让不及而闯进来,最受伤的便是他的院门,这种情况非常危险。
因为如果哪天有司机不慎直接冲进来的,小楼主体可能也会被直接撞塌。
公路绕道
这让张新国更是夜夜睡不着,夜晚一有大车驶来的声音,他便会趴在窗口查看,60多岁的他被折磨的身心俱疲。
张新国几十年的优越感,让他养成了极为好强也很好面子的性格,他就不信邪了,自己非得把这权给维下来了。
此后,他加强了一些警示标志的安放,有了一些效果,不过时不时的还是会有驾驶经验不足的司机冲进他的小院,但已经比之前好多了。
在这样年复一年的维权与折磨中,张新国坚持了十四年,在后面几年,随着年龄越来越大,他其实已经没有什么力气再继续了。
但是他一生好面子,这话放出去了,事情也做了那么些年了,那等着看他笑话的人不知有多少,所以,他不能放弃,儿女们也因父亲的固执非常的疲惫。
女儿早在很多年前就放弃了吵闹分配不公平的这件事儿了。
拆迁房
新主任上任,解了心结
有能在他面前说上话的人,劝也劝得无力了,只能干看着张新国的维权举动。
2016年,是张新国维权的第十四个年头,松江区九里亭街道办来了一位新上任的主任陆辉。。
陆主任在知道张新国的事情后,觉得张新国一家这样的居住环境太恶劣了。
而且这个事情不解决,他们一家可能会遭受更坏的境地,因为城市规划又来了。
陆主任特地找了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亲自上门探访了张新国,在与张新国的交谈中,陆主任觉得这个事情是可以解决的。
工作人员
张新国已然对这件事情心生疲惫,虽然依然很坚持要继续维权,但没再提过要赔偿1个亿的事情。
陆主任表达了自己能理解张新国的态度,能理解这么多年张新国因为维权而受到的委屈。
也能理解当初张新国决定维权的心情,更能理解张新国现在生活上所受到的不便。
经过几次的家访与沟通后,陆主任在办公会议上提出了对张新国搬迁一事的议题,考虑到张新国小楼位置过于特殊的情况。
最后会议通过:由街道在原有拆迁补偿款的基础上,再补偿40万元给张新国,并另补偿7万元的租房补贴给这一家人。
拆迁现场
陆主任将会议决定亲自带给了张新国,也是给了这位七旬老人一个台阶下。
张新国没有再像十四年前那样,表现出强烈的不满,而是跟陆主任说,让他与家人商量一下,便送了陆主任出门。
接着,张新国与妻子儿女分别打了电话,让他们都回家来,有事商量,一家人其实都知道是什么事。
特别是他的两个儿女,接到父亲电话后,放下工作火速回了家,到家后,看见父亲坐在客厅的沙发上。
身形已经不如十多年前挺拔,由于多年的睡眠不足,张新国瘦了很多,在张新国儿女到达后,其妻子也很快进了门。
工作人员
见妻子儿女都到齐了,张新国把陆主任刚才带的话告诉了他们,现在的结果就是:只要他们愿意搬迁,就会在十四年前230万赔偿款的基础上再加40万,就是270万。
另外的7万是补偿给一家人的租房补贴,新房分配依然按照十四年前的标准来,三套大面积的,一套小面积的。
儿女们不敢说话,因为从小到大,家里说是有事商量,其实都是父亲说了算,妻子也没有说话。
她对丈夫非常了解,没有人能改变他的决定,但其实这个人除了太好面子外,是个非常好的人。
见妻子儿女都没有说话,张新国便把自己的决定通知了他们,他决定接受这个方案,因为自己已经七十多岁了。
签拆迁协议
没有力气再闹了,当年的事也不想再提了,今后能活多久先不管,但想过几天清静的日子了。
儿女们听到后,紧张的心情一下就放松了,他们真的很担心以父亲那固执的性子,不愿意放弃这样的折腾,他们真的是受够了。
妻子也突然间轻松了,终于要结束了,接着张新国又提出,关于那套小房子,当初女儿一直闹着不公平的事。
张新国提出,那套小的就由他和妻子带着他们的外公外婆居住,另外三套,儿女一人一套
还多一套便租出去,租金由他和老伴来收,加上自己的退休工资,足够四个老人生活了
这样子女们就不用付给他们赡养费,女儿一听父亲提到当年的事,表示是自己太不懂事,不该和张新国闹。
张新国小楼
说自己一家去住小的,大的让父母和外公、外婆住,看到女儿这么懂事,张新国感到欣慰,他甚至开始期待搬出去的日子了。
有听话懂事的孩子,有理解自己的妻子,他还奢望什么呢!想到这里,便当场给陆主任打了电话,说他同意街道给出的赔偿方案。
张新国在陆主任的协调下,成功签定了搬迁协议,接着一家人便搬离了那幢住了二十多年的小楼。
2017年8月的凌晨,张新国曾经的小楼在轰鸣的机械声中轰然倒塌,张新国一家人也顺利搬进了新房。
张新国与陆主任
张新国入住的小区环境非常不错,他没事就喜欢带着老伴一起下楼散步,儿女们也经常过来看望几位老人。
现在,张新国俩老口的日子过得十分悠闲,这应该才是他一直梦魅以求的退休生活吧。
而陆主任当时还有没告诉张新国的是,他的小楼位置二次规划了一座立交桥,他们一家若是再住在那里,其后果可想而知。
这点是后来立交桥起来后,张新国才知道的,一直庆幸:幸好自己当初没有继续坚持。
拆迁现场
张新国的事迹,在当年算是比较典型的一个案例,当时人们非常惊讶于此人。
何以有如此底气,拆个房子竟要价一亿的赔偿款,于是有人支持他,有人嘲笑他。
但更多的是看热闹的,这十多年的坚持,其中的辛酸恐怕也只有当事人能体会了。
张新国事件的最后结果显得是“合情合理”的,对于现在七十多岁的他来讲,无疑是最好的。
但当初他要求1个亿时,许是缺了“合情合理”四个字吧,他没有得到结果。
这世上的事,恐怕也只有“合情合理”才能让事情有个结果吧。
绕路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您的观点,您的认可是我们继续创作的不竭动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