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25日,德庆举行庄严仪式,向凤村镇籍抗战将领邓飞鹏的遗属颁授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章,以此表达对抗战将领及其遗属的深切关怀与崇高敬意。
邓飞鹏
邓飞鹏(1906—2001),字万齐,别号羽丰,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出生于德庆州第六都(今德庆县凤村镇)。早年求学于广东法政专门学校及广东军事政治学校政治深造班高级组。军旅生涯历任连长、参谋、主任等职。1936年(民国二十五年)出任第83军第156师政训处上校处长,后任第四路军政治部科长。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曾参与南京保卫战,成功突围返粤,升任第四战区政治部视察专员、少将参议。1940年(民国二十九年)起,先后担任广东省县政人员训练所训育长、广东省地方行政干部训练团训导处长。1941年2月至1942年2月,出任花县县长。1943年(民国三十二年),任广东省政府参议。1944年(民国三十三年)9月,调任连平县长。1947年(民国三十六年)12月,担任阳春县长。在阳春任内,主持编修《阳春县志》并亲自撰写序言。以下为邓飞鹏为《阳春县志》所作序言,笔者添加标点并加以翻译,限于学识,错讹难免,敬请指正。
阳春县志序
国家社会之文明进化奚徵乎?科学究其所当然,哲学明其所以然,史学述其所已然也。县志,史学之一也。举一县之自然人文而详序之,太史公所谓述往事思来者,可以观风,可以资治,可以承先启后,促进文明,其关系岂不大哉!故孔子言礼,必徵杞宋;朱子出宰,问志南康,有由然也。
(一个国家的社会文明进步体现在哪里呢?科学探究事物发展的规律,哲学阐明事物发展的道理,而历史学则是记述事物已经发生的事实。县志,就是历史学的一种。它详细地记述一个县的自然环境和人文历史,正如太史公司马迁所说,记述往事是为了给未来提供借鉴。县志可以用来观察社会风俗,辅助治理地方,可以承继前人智慧、启迪后人,促进文明进步,它的重要性难道不大吗?所以孔子谈论礼制时,必定要引用杞国和宋国的文献;朱熹出任地方官时,也首先询问南康的方志,这些都是有深刻道理的。)
飞鹏于三十六年冬受命来县,管理众事,披览嘉靖俞侯、嘉庆陆令等志书,往事了如指掌。总复谘诹贤达,亲廵甲里,知阳春之声名文物,原志所载,尚未精详。
(我在民国三十六年(1947)冬天奉命来到本县担任县长,管理各项事务。在翻阅了嘉靖年间县令俞文英、嘉庆年间知县陆向荣等历代县志后,对过去的县情了如指掌。我又广泛咨询了县内的贤达人士,亲自巡查各乡各里,了解到关于阳春县的历史文化、名人风物,以往的志书所记载的,还不够精确详尽。)
今秋荐绅吴英华暨李可瑶、陈鸿藻、刘经画、刘传斅、陈孟爕、刘显廉诸先生筹刊新志,事毕付梓。吴先生复以长治久安,自无游民始相朂,则知是志之旨,不仅拾遗补阙已也。
(今年秋天,乡绅吴英华先生,以及李可瑶、陈鸿藻、刘经画、刘传敩、陈孟爕、刘显廉诸位先生,共同筹划刊印新县志,现在书稿已经完成并交付印刷。吴先生还特别强调,实现地方的长治久安,根本在于消除游手好闲之人,使他们有业可就。由此可知,我们编纂这部新县志的宗旨,不仅仅是为了补充遗漏、修正错误啊。)
夫阳春民俗朴厚,文风之盛,昔曾见称于时,然仍未能成为海滨邹鲁者,盖以地处两山之间,盗贼易于逋逃,变乱迭乘,久安未得,重以水利未兴,荒瘠多,生产少,人谓阳春民食丰裕,而不知吾民穷年胼胝,虀粥鹑衣者之更仆难数也。况乎交通梗塞,文教未普,科学未昌,臲卼贫困弱昧之状,尚未能免,是以纵有美质,未臻文明,贤如吴先生者,能不感慨系之?其亟于修前志以励来者,用意深矣。
(阳春县民风历来淳朴敦厚,文化也曾兴盛一时,过去也曾受到时人的称赞。然而,它仍然未能发展成为像“海滨邹鲁”那样礼乐昌盛、文化繁荣的地方。原因在于:本县地处两山之间,盗贼容易藏匿逃窜,动乱不断发生,长期未能安定;再加上水利工程未能兴修,荒地多、产出少。外人说阳春百姓丰衣足食,却不知道我们这里的民众终年辛勤劳作,而吃糠咽菜、衣衫褴褛的人,多得数也数不清啊!更何况,这里交通闭塞,文化教育未能普及,科学尚未昌明,那种动荡不安、贫困、弱小、愚昧的状况,仍然未能免除。因此,纵使有良好的潜质,也未能达到文明昌盛的地步。像吴先生这样的贤明之士,对此怎能不感慨万千呢?他急切地要修订前志来激励后人,其用意是非常深远的。)
飞鹏以为今日之阳春,首应讲武设防,绥靖闾里以安之;增进水源,开辟荒野以富之;理公款,广捐助,改进教育以教之;次则筑路疏河,使北出西江,南通南海,庶文化经济,发扬光大,超越前人。诚如是,岂仅阳春之文明进步,抑并国家社会之文明进步也。是则斯志之纂修,不为虚耗矣。
(我认为,今日要发展阳春,首要任务是加强武备、设置防御,安定乡里,使百姓安居乐业;其次是增加水源,开垦荒地,使百姓富裕起来;再次是清理公款,广泛募集捐助,改进教育,提升百姓文化素质;之后则是修筑道路、疏通河道,使本县向北可连通西江,向南可通达南海。这样,阳春的文化和经济才有可能发扬光大,超越前人。如果真能做到这些,那么受益的岂止是阳春一地的文明进步,同时也将促进整个国家和社会的文明进步啊!这样看来,我们这次编纂县志的工作,才不算白白耗费心血。)
飞鹏谫陋不文,适丁其会,愿与邦人君子共勉旃。
(我学识浅薄,文笔不佳,恰逢纂修县志,愿与县内的贤达士绅共同努力。)
中华民国三十七年双十节
(1948年10月10日)
阳春县长康州邓飞鹏
(阳春县长德庆邓飞鹏)
邓飞鹏于1949年秋到台湾,当选国民大会代表。2001年12月在香港病故。著作有《县乡政制议》《未名庐诗稿》等。
1996年,邓飞鹏在家乡德庆三元塔前留影
邓飞鹏的一生,是跨越烽火与治学的传奇。他早年投笔从戎,在民族危亡之际浴血奋战,官至少将;后主政地方,关注民生疾苦,倡导文明教化,主持编修县志以存史资治、激励后世。其晚年虽飘零海岛,但故乡人民从未忘却他的功绩与贡献。此次向其遗属颁授抗战胜利80周年纪念章,不仅是对邓将军不朽功勋的崇高礼赞,也是对那段波澜壮阔抗战历史的深切缅怀,更彰显了国家对抗战英烈及其后代的永恒敬意与关怀。邓飞鹏为《阳春县志》所作的序言,凝聚了他对地方治理的深刻思考和对文明进步的殷切期望,其拳拳之心,至今读来仍令人感佩。
德庆县城邓飞鹏故居旧貌
修缮后的邓飞鹏故居(2021年)
1940年,德庆邓飞鹏论战时广东的复兴气象建设
2025-08-27
端溪文史创建于2015年9月,立足于发掘德庆人文历史,放眼泛德庆地区(即德庆曾经管辖过的包括今封开、云浮、郁南、罗定、信宜等地)以及肇庆地区乡土史情。你关注我,我致力于追寻历史本源。欢迎读者转发分享。在这里,您可以阅读许多关于德庆乃至肇庆人文历史的文章,希望能让您更加了解德庆(肇庆)历史,帮助您深入研究德庆(肇庆)文化。
其他公众号转载本公众号原创作品需取得授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