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闿运60岁之前,一妻一妾都相继离世,周围朋友欲给他介绍年轻貌美的女人,他都不要。
将近80岁时,他选择迎娶家中的老妈子。
出席各种活动,王闿运都要带上这位新的妻子一起,非常宠爱她。
80岁还要娶妻,在如今看来也十分大胆,但放在王闿运本人身上,这件事不过尔尔。
毕竟,大胆的事他做得多了去了。
王闿运有次拜访曾国藩,曾国藩刚好有事耽搁了,王闿运头也不回,扬长而去。
曾国藩过意不去,设宴赔罪,王闿运直接回拒“远途而来,不为饭尔”。
曾国藩有没有生气不知道,反正这件事被左宗棠知道了,他挺生气的,斥王闿运太过狂悖。
毕竟,曾国藩当时是两江总督,王闿运不过是在曾府的一个幕僚,论资历,王闿运似乎没什么可傲的。
听到左宗棠骂自己,王闿运也没觉得愧疚,来一个骂一个,来一对骂一双。
王闿运立即写信反击左宗棠,骂了还觉得不尽兴,还找朋友蛐蛐左宗棠,又说他长相、“左伯痴肥,声言出塞”,又讥诮他只靠运气做官。
官员想要见王闿运一面,不管官多大,都得按规矩办事,得三请四邀,他同意了才能拜见。
帖子写的话术不对,后面也是白费功夫。
有次湖南巡抚陆春江到衡洲府办事,临走前想着去拜访一下王闿运,提前差人送了拜帖过去,请他在书院等待。
王闿运一看拜帖,就一句话,叫他在书院等,王闿运气得撇了拜帖,咒骂陆春江官不大还敢摆谱,骂了他还要骂他的老师,“不知是谁教出来的混账学生”。
现实的人他敢骂,前人学者、赫赫有名的大师,只要哪里他觉得不对,他张口就骂。
痛诋“宋学害心术”,讽刺朱熹的“道统”为“稻桶”,孔子在他这里,也体无完肤。
《论七言歌行流品答陈完夫问》评诗人元稹能开合自如,白居易于此无法与之媲美,李商隐诗晦涩难懂,难同元、白之自然比高量低。
《湘绮楼评词》中评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通首出韵,然则是豪语,不必以格求之。”
人人口口相传的李清照《声声慢》,在王闿运眼里撑不过三秒,因为“亦以初见为新,效之则呕。”
对别人“指指点点”,对自己王闿运还挺自信,典型的严于律人、宽以待己。
他曾作挽联:“春秋表未成,幸有佳儿述诗礼;纵横计不就,空馀高咏满江山。”
《春秋》著作没完成很遗憾,但不多,因为好儿子能继承他的学问,政治抱负落空很遗憾,但不多,自己留下的诗文著作会永流传的。
很狂一人!
但也不怪人家狂,他真的有狂的资本。
王闿运幼年孤儿,是由叔父抚养长大的,原本资质平平,不是什么奇才。
但他后劲十足,背不下这篇诗文,他就惩罚自己不能吃饭,解不开诗文的意思,就不给自己睡觉。
王闿运就在这种“鸡自己”的高强度状态下,9岁能文,19岁中举人,26岁被礼部尚书、内务大臣爱新觉罗·肃顺聘为家庭教师。
他为肃顺写的奏章还得到咸丰皇帝嘉赏,皇帝特批他穿象征翰林清贵身份的貂裘,成为“衣貂举人”。
王闿运在东洲书院学习时,有一天一个乞丐拿着“欠食饮泉,白水焉能度日”的上联,来东洲书院求对。
求了一圈,书院没人对得上,乞丐露出了鄙夷不屑的眼神,最后王闿运来了句“麻石磨粉,分米庶可充饥”,成功挽回了书院的颜面。
之后,他更是凭借着才学,辗转于各大幕府,成为别人的左膀右臂。
他还主持过成都尊经书院8年,主办南昌高等学堂,开办私塾,有“天下第一师”、“泰山北斗”之称。
当时的社会,歧视匠人,认为匠人不可入仕,王闿运偏与他们对着干,他就要收匠人为徒,把功夫都传授给他们。
王闿运设帐授徒40年,拥有弟子无数,如著名的“王门三匠”——木匠齐白石、铁匠张登寿、铜匠曾招吉。
齐白石就不用多说了,20世纪中国画坛泰斗;
张登寿考中秀才,还曾游历日本学习法律,回国担任明德、麓山等学校的教授;
后又任湖南高等学堂的教务长,还担任过攸县和山西沁县知县,以清廉公正闻名,深受百姓爱戴;
曾昭吉,他创下中国科技史上多个“第一”,曾发明“曾氏纺辫机(编织机)”,获南洋劝业会金奖,还仿制出射程达千步的改良来复枪。
张之洞赞其“巧思精绝,不让洋工”,研制热气球,开中国航空史之先河,发表过的《说气》一文,系统阐述热气球升空原理,震动学界。
“王门三匠”中,只有张登寿走的是传统的读书做官之路,还与王闿运成为了儿女亲家。
王闿运在昭潭书院时,一天下大雪,有人求见他。
看门人见那人衣衫褴褛,身上脏兮兮的,便觉得是闲人打扰,拒绝通报,说要通报也行,必须给名刺(又称名帖,类似于现在的名片)。
那人把怀中揣着的诗稿递过去,说:“这是我的名刺。”
看门人仍不肯通报,他就大吼:“王先生请我来的,你敢阻拦吗?”
看门人将信将疑,把诗稿送了进去,王闿运一看诗卷读了几首,惊讶道:“我们乡里竟然有这样的诗人!”连忙亲自去迎他进来。(此处可参考对比王闿运对待官员的态度)
当时,宴席上不少乡绅和官员,王闿运直接请张登寿坐上位。
贵客们怕沾上他身上的泥泞,一个个恨不得离他远点,张登寿才不理会,专注请教,从此进入王闿运门下。
后来,张登寿考中秀才,精通四书五经,才学了得,王闿运批阅课卷,见好文就条件反射:“此必张正易所作”,列为第一,次次猜准。
1916年,王闿运逝世,享年83岁。
张登寿居住在湘潭县乌石山下,故被称为乌石先生,他晚年常对旁人说:
“我这一辈子多亏了两个人。一是指路的陈先生,一是引路的王先生。没有陈先生,我还在黑暗中摸索;没有王先生,我不会有后来的成绩。”
参考资料:
1、靖边人大|天下楹联(五)
2、衡阳日报|王门三匠
下面是王闿运作品欣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