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4年,美国工业产值悄然攀上全球第一的宝座,全国钢铁产量占据世界近半壁江山,铁轨、机床和流水线像血管般贯穿新大陆。
可这副钢铁躯干里流淌的却是冰与火:1%的富豪攥着87%的财富,而工厂工人每日在流水线上挣扎12-16小时,童工比例高达18%。
纽约摩天楼阴影下的贫民窟里,主妇们用掺了石膏的“泔水奶”喂养婴儿,十年间八千名幼儿因此夭亡。
生产过剩的绞索越勒越紧。流水线源源不断吐出商品,可工人微薄的薪水连面包都勉强,更别提消费工业品。资本家仓库里的货物堆积如山,芝加哥农场主甚至把玉米当柴烧,密西西比河上漂着整船的倒掉的牛奶。
这不是繁荣的盛景,而是经济绞杀前的窒息,当贫富裂谷吞噬了内需,美国这头钢铁怪兽开始饿得发狂。
西班牙的黄昏
困兽需要突破口。海军将领马汉的《海权论》适时成为行动纲领:“谁控制海洋,谁就掌握世界!”1880年还靠木船巡逻的美国海军,在十年间狂造战舰,实力从全球第十二飙升至第五。战舰炮口齐刷刷转向大洋彼端,老朽的西班牙帝国。
1898年2月,美军战舰“缅因号”在古巴哈瓦那港神秘爆炸沉没。尽管事后调查指向锅炉故障,但美国报纸的头版早已印满“西班牙暴行!”的标语。
民意沸腾中,美国对西班牙宣战。这场“百日战争”结局毫无悬念:西班牙舰队在菲律宾马尼拉湾全军覆没,美洲的波多黎各、关岛、古巴尽数易主,太平洋的夏威夷也被顺势吞并。
硝烟散尽时,西班牙百年殖民帝国轰然崩塌,而美国领土猛增20倍。拉美的甘蔗园、菲律宾的码头插上星条旗,过剩的棉布、机床和煤油终于找到泄洪口。
但对马德里而言,失去的不只是殖民地,1588年“无敌舰队”覆灭后的夕阳余晖,此刻彻底沉入黑夜。
远东的意外“泄洪闸”
当西班牙的殖民地在加勒比海和太平洋纷纷易主时,美国资本巨轮却在中国东南沿海意外搁浅。
起初,华尔街巨头们梦想着用棉布和机车“淹没”四亿人的市场,但甲午战败后的大清国库空虚,民间购买力低迷,更棘手的是英、法、德、日早已在通商口岸织成利益密网。
1899年,美国国务卿海约翰的“门户开放”照会,表面要求列强“利益均沾”,实则为美国过剩产能凿开一条缝,这条缝,阴差阳错成了清政府的“战略缓冲带”。
李鸿章等洋务派敏锐嗅到转机。当八国联军侵华后,清廷利用美国牵制他国的策略初见成效:1902年《中美商约》谈判中,清方以开放奉天、安东为代价,换取美国对“庚子赔款暂缓加息”的默认。
更关键的是,美国资本洪流绕开了政治勒索的险滩,洛克菲勒的煤油取代了俄国倾销的劣质油料,美资参与的粤汉铁路计划稀释了比利时对路权的垄断。
尤其纺织业,1901至1905年美棉对华出口激增四倍,上海、南通的新式纱厂借此获得廉价原料,张謇的大生纱厂甚至逆势扩产三成。
战争经济学
这场产能转移的戏剧,实则是新旧帝国逻辑的残酷对照。西班牙殖民体系犹如“吸血水蛭”,从秘鲁银矿到古巴甘蔗园,财富被直接抽往马德里,殖民地自身毫无工业根基。当美国战舰切断其海运命脉,帝国顷刻失血而亡。
而美国工业怪兽的“泄洪”,却意外激活了局部新陈代谢。在清朝,美国过剩资本和商品客观上充当了“工业催化剂”:汉口茶商将积压的茶叶换回美国农机,天津启新洋灰公司用美资进口的德国设备生产水泥。
讽刺的是,美国为消化过剩钢铁建造的太平洋舰队,1908年“大白舰队”环球航行至厦门时,清政府竟将其视为抵御日俄的威慑力量,主动承担了半数接待费用。
更深层的差异在金融血管中奔涌。西班牙国库被殖民地独立战争耗干,1896年国债利息竟占财政支出的57%;而摩根财团却为美国战争融资1.5亿美元,债券被疯抢一空,过剩资本在这里转化为战争燃料,又在殖民地掠夺中完成增值循环。
历史的循环
1898年马尼拉湾的炮声消散后,西班牙贵族在咖啡馆哀叹“帝国黄昏”,紫禁城的军机大臣却在奏折里写下“以美制日”。同一场美国产能危机,砸垮了旧殖民者的朽柱,却让濒危的清帝国抓住藤蔓,尽管这藤蔓终将被更狂暴的浪潮冲断。
今天回望这段历史,过剩产能仍是世界经济的幽灵。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中大豆堆积在美西港口的画面,与密西西比河漂流的牛奶何其相似;而中国对“一带一路”产能合作的布局,本质上也是避免重蹈西班牙式掠夺、探索可持续输出。
当历史成为双面镜,照见的从来不只是过去,更是人类如何与生产力共舞的永恒命题。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