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3日,美国海军新闻网刊发的一张模糊照片引爆全球军事圈。
半截灰色机身露出水面,背上驮着四台粗壮的发动机。
美国人给它起了个瘆人外号——“渤海怪物”。
![]()
这个称呼直指冷战时期苏联的“里海怪物”。
当年西方情报机构看到苏联飞行器贴着里海飞行的画面,惊得下巴都掉了。
四十多年后,相似的震惊在中国渤海上演了。
![]()
地效飞行器,是利用飞行器机体和机翼,在贴近地面或海面低飞时所产生的表面效应升力来支持机重,在表面效应区进行飞行的交通工具和运载平台,尤其适合于宽阔的海面。
到目前为止已经面世的地效飞行器,基本上都有着类似水上飞机的船形机身,因此看上去既像飞机,又有船艇的特征。
它在渤海海面上飞速滑行,四台喷气发动机轰鸣作响,掀起数十米的白色尾迹,场面十分震撼。
![]()
人们不禁猜测,中国这个东方大国是否在悄然研发某种秘密武器?实际上,答案并非如此恐怖,它不过是一种名为“地效飞行器”的新型飞行设备。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技术并非全新创造,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苏联就开始对其进行研究。
这家伙最迷人的地方,就是快,一种不讲道理的快。
![]()
四台涡扇发动机把它推到每小时500公里,贴着海面飞驰。这是什么概念?就是普通战舰跑一天的路,它一两个小时就到了。理论上,从大陆到台湾,或者在南海那堆岛礁之间玩个折返跑,也就是一顿饭的功夫。这种速度,足以颠覆很多关于距离和时间的旧观念。
它的命门,就是大海本身。它飞行的本钱,是靠翅膀和水面之间那层被挤压的空气,像个看不见的气垫。可一旦浪高超过一米,这个气垫就破了。风平浪静时,他是海上霸主。稍有风浪,他就是个寸步难行的囚徒。它既能征服海洋,又被海洋死死地拿捏着。
![]()
从外形看,这东西的存在感不是一般的强。二三十米的个头,一身灰色的军工涂装,还有那个为了高速稳定、高高耸起的V字形大尾巴,谁见了都得瞅两眼。
物理上的威慑力直接拉满。可矛盾的地方来了。在电磁世界里,它几乎就是个“隐形人”。它飞得太低了,一两米到十米的高度,正好是绝大多数雷达的扫描盲区。
![]()
当对方的预警机在天上拼命往下看,搜索舰队和飞机时,这个大家伙可能正以跑车的速度,从雷达的眼皮子底下,带着一个班的特种兵,悄无声息地溜过去了。它既是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庞然大物,又是一个抓不住、锁不定的海上幽灵。
“渤海怪物”不是石头里蹦出来的。它的身上,能看到中国早期“信天翁”系列地效飞行器的影子,技术上是一脉相承的。再往前追溯,还能看到冷战时期苏联“里海怪物”那股子暴力美学的回响。
![]()
可以说,它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但他又绝对不是个模仿者。它没有追求苏联那种几百吨的傻大黑粗,而是选择了10吨级这个更务实、更灵活的尺寸。
它的船型机身、阶梯式船底,还有那套独特的尾翼设计,都经过了新时代的流体力学优化。它要的不是最大,而是最巧。它没想着单打独斗,而是要和AG600M水上飞机这些新装备相配合,为远海岛礁编织一张军民两用的快速投送网络。
![]()
作为一个平台,这家伙的潜力简直让人流口水。它可以是“海上特快”,一小时投送一个全副武装的特战班。可以是“岛礁快递”,给守岛部队送去急需的弹药和热饭。它不怕水雷,不惧潜艇。胆子再大点,给它挂上几枚导弹,它就是一艘能以500公里时速发起冲锋的“飞行导弹艇”。
这张蓝图,画得足够性感。然而,我们看到的,毕竟还是一架涂着灰色底漆的原型机。它在惊涛骇浪里的生存性到底如何?在高强度对抗中能撑多久?最要命的,那个“一米浪高”的死穴,打算怎么解?
![]()
这些都是未知数。从一架技术验证机,到形成一支可靠的力量,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中间的距离,就像理想与现实的距离一样,巨大且真实。
所以,别再问它到底是船还是飞机了。它是一把机会主义的瑞士军刀。平时藏在鞘里,不起眼,甚至有点娇气。可一旦时机、海况、任务完美契合,它就会是那把划破僵局的、最锋利也最出其不意的刃。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