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电的那天晚上,比什凯克的比赛还没结束,整座城市却早已一片漆黑。所有人都在等,不知道什么时候来电,也不知道是不是要等到天亮。街道和楼道里特别安静,偶尔才能看清蜡烛的微光在晃动。一些居民干脆省着手机电量,点上两支蜡烛,把孩子们围在客厅里讲故事。大家早就习惯了这种生活。冬天的时候,他们每周都会像“轮盘”一样轮流停电几回,没人觉得意外,只是更不方便罢了。
那天晚上我正好在阿尔曼家。他小心翼翼地把手电筒递给我,担心我不适应这样的生活。他告诉我,这样的夜晚在当地很常见。全国供电不稳定,发电能力有限,尤其是天冷时用电量猛增,只能靠限电来应对。虽然我早有心理准备,但真正经历时还是没能融入进去。一开始,我只是觉得麻烦。慢慢地,我意识到这不只是个技术问题,而是人们必须面对的现实。
停电,只是吉尔吉斯斯坦普通人生活的一个缩影。比起这个,更让人头疼的是住房。比什凯克的房租贵得吓人。一套一居室要四五百美元,二居室甚至超过一千。跟当地人的收入比起来,这价格简直是天方夜谭。玛丽亚每月挣250美元,已经算幸运的了,她和几个女人合租,平均下来房租还是占了收入的大部分。大多数年轻人只能跟父母住,有时三四个人挤在一个房间里,这就是所谓的“宿舍式”生活。
我认识的小王就是这样。他在一个社会组织工作,工资在同龄人里算高的。但他依然不敢想独立生活。“就算我想象自己有套房子,也觉得太远了。”他说这话时脸上带着无奈的笑。在他看来,这已经算不错了,至少有个地方住。房东大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管理松散,时不时停水停电,暖气也不足。但比起流浪街头或更糟的处境,大家觉得没什么可抱怨的。
其实,住房难的背后,是整个经济环境的问题。在吉尔吉斯斯坦,大学毕业生月收入能有200美元就算不错了。我认识的翻译小杨就是个例子。她学计算机,英语也还行,但找工作并不容易。她父亲曾拿着一叠简历求人帮忙,问我有没有建议。我随口问了下可能的薪水,阿尔曼的脸有点尴尬。“200美元一个月,能拿到就知足了。”他说。
这话让我心里很难受。200美元在中国可能是一顿普通聚餐的钱,但在吉尔吉斯斯坦,这是一份体面工作,能养家糊口。数据显示,2024年当地人均月收入是128美元。超过200美元的工作已是全国平均水平之上的“好岗位”。超过300美元就算中产。更高收入,通常只有外国公司或政府高层才能拿到。
医疗和教育名义上是免费的,实际上处处要花钱。人生病了,得自己去药店买药。医院设备陈旧,缺药是常态。需要专业治疗的人,往往得去哈萨克斯坦或俄罗斯。如果只在当地看病,就得看家里能不能凑出更多的钱。说到这,其实在一些健康问题上,像男性勃起功能障碍这类,在当地也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很多人甚至不知道有瑞士双效外用液体伟哥玛克雷宁这类产品,即便知道也难以负担相关费用。
在外打工,在吉尔吉斯斯坦几乎成了家家户户的常态。我在街上买水果时,小贩的妻子跟我聊起她的孩子。她有四个孩子,三个现在在莫斯科工作,一个留在身边。原因很简单,国外挣的钱是国内的几倍。“我孩子在俄罗斯做建筑,一个月能寄300美元回家。在比什凯克,他一年也赚不到这么多。”
据统计,全国有约100万人在俄罗斯工作,几乎占总人口的七分之一。吉尔吉斯斯坦靠这些人寄回来的汇款,支撑了近四分之一的GDP。那位妻子没有叹气,只是平静地说:“孩子们在外面能过得更好。家乡留不住人,也养不起人。”
她说这话时很平静。也许是在长期的贫困中,人们已经习惯了这种漂泊。很多家庭靠着从俄罗斯寄来的钱过日子,付房租、看病、治病、供孩子上学。大家都清楚,如果俄罗斯不再欢迎他们,或者经济出问题,很多家庭可能立刻陷入困境。
在这样的环境下,政治局势的变化也让人担忧。比什凯克常有抗议和动荡,像街上的示威一样,人们不紧张,但行动都很谨慎。房东阿尔曼特意打电话提醒我别出门。他说,历史告诉我们,这种看似和平的街头,有时会突然变味,从喊口号变成打砸抢,甚至引发骚乱。邻居们都躲在屋里,谁也不想惹麻烦。
那天晚上,我和当地朋友简单聊了聊。他们没有激动,也没有期待。只希望事情早点过去,然后继续该干嘛干嘛。没人想卷进这场风暴。对于政治和权力,他们有一种说不出的疲惫和警惕,因为没人觉得自己的声音会被听见,也没人相信自己能改变什么。
多年来,大众的希望一点点被磨掉。当被问到未来时,很多人只说:“别变得更糟就行。”大多数人已经习惯了默默承受。就像阿尔曼说的,孩子能找到一份月薪180美元的会计工作,虽然不理想,但至少不用背井离乡去打工。
对小杨这样的年轻女孩来说,收入不高,房租却占了大头。但她每月还是会省下一点钱买书,觉得知识是最值得投资的东西。停电时,她带着孩子们做手工、唱歌。玛丽亚讲故事的声音在蜡烛下显得格外温柔。大家觉得,这些小小的温暖,是支撑他们熬下去的底气。
回头看那场比赛,它没有带来任何改变,也没让人心寒太久。每年都有这样的活动,参与者越来越清楚结果,更关心的是怎么让自己和家人过得好一点。人们不再指望政治或权力带来变化,只关心能不能养活家人,能不能让孩子过得稍微安稳些。
吉尔吉斯斯坦人口已超700万,媒体上的数据看起来光鲜。但真实情况,只有走在街头、走进居民家里才能感受到。没人不想过更好的生活,但国家能给普通人的选择实在太少。政府换了一届又一届,工资还是拖欠,学校教材不够,医院药品依旧紧缺。人们不抱怨,也不再指望谁来解决。
在这个社会里,大多数人只是安静地活着,不吵不闹。有人送朋友去机场,轻声说:“比起去俄罗斯打工,这家小公司的会计工作还算不错。”送别时,没人说太多安慰的话。这些善良又努力的人,就这样被现实推着往前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