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南部的徽州有一种只有此处才有的人间美味,人们用一句顺口溜形容它:“徽州第一怪,豆腐长毛上等菜。”这就是安徽驰名中外的素食佳肴——毛豆腐。
毛豆腐也叫霉豆腐,和北京臭豆腐一样,毛豆腐也是发酵臭豆腐,但它不是餐桌上的小咸菜,而是和非发酵臭豆腐一样,要油炸后吃。毛豆腐与其他臭豆腐最大的不同之处是长了一层“白毛”,根据颜色和长短不同,这层“白毛”又分为鼠毛、虎皮毛、兔毛、棉花毛等。外行只看到一层毛,而吃货们则能看出“门道”:鼠毛豆腐略带乌色;虎皮毛豆腐下油锅时毛会立起来,色泽斑斓;兔毛和棉花毛的豆腐则会呈现出美丽的金黄色。
毛豆腐最惯常的吃法是在油脂中煎熟,然后配辣酱食用。豆腐上的绒毛遇热后会让豆腐吃起来颇有层次感,外皮脆韧,内里软糯,香臭交汇的豆腐味道与辣酱的甘辛巧妙融合成绝佳美味。将豆腐两面煎至略焦后再红烧,更是酱香浓郁,满口生香,让人欲罢不能。所以民间谚语说:“吃了毛豆腐,打你嘴巴都不吐。”
应该说,毛豆腐之所以如此美味,是源于中国人的智慧。毛豆腐的制作环境非常严苛,要在温度为18℃、湿度为50%~55%条件下经霉菌发酵才能做成。聪明的中国人用精心和耐心引导着微生物在发酵路上前行。当豆腐表面长出一层均匀细密的白色丝毛时,便昭示了这种新食物的诞生。那白色的丝毛是毛霉菌的菌丝,它所分泌的蛋白酶将大豆蛋白降解成小分子的氨基酸,从而赋予豆腐异常鲜美的风味。
据传,毛豆腐的诞生与明太祖朱元璋有关,传说故事有两个版本。一个版本是说幼年时的朱元璋家境贫寒、亲人亡故,不得不到财主家干活,白天放牛,晚上与长工们一起磨豆腐。他做事勤快,长工们都很喜欢他。后来,朱元璋被财主赶出门,长工们可怜他,常偷出一些饭菜和鲜豆腐藏在庙前的干草堆里,让朱元璋取食。有一次,朱元璋耽搁了几日才去庙前,扒开干草,发现豆腐上已长满白毛,舍不得扔掉,就想法子搞到点油来煎炸,没想到味道鲜香醇美,以后他就常用此法做豆腐吃。后来,朱元璋投奔了红巾军,还升为副元帅,他命随军厨师烹制毛豆腐。做了皇帝后,油煎毛豆腐便成了御膳房的必备佳肴。
另一个版本的故事则是讲朱元璋在徽州兵败,无以为食,随从在一座破庙里发现了被百姓遗弃已变质长毛的豆腐,便将其放在炭火上烤熟。没想到烤熟的豆腐味道极好,朱元璋非常高兴。待转败为胜后,便令随军厨师制作毛豆腐犒赏三军,自此毛豆腐便在徽州流传开来。
不过,故事只是故事,相关研究者认为,“徽州毛豆腐”出现在明万历年间。在明万历进士、浙江人李日华的《蓬栊夜话》一书中,已有徽州人制作和食用毛豆腐的记载:“黟县人喜于夏秋间醢腐,令变色生毛,随拭去之,俟稍干。投沸油中灼过……滗出,以他物芼烹之,云有黝鱼之味。”李日华曾官至太仆少卿,也曾漫游徽州,其对“徽州毛豆腐”的描述应该是可信的。
“没吃过毛豆腐,不算到过徽州。”到过徽州吃过毛豆腐的朋友也许注意到,无论是在星级宾馆的盛宴上,还是在街巷转角的徽菜馆里,徽州毛豆腐都是一条一条呈立方体状整齐地摆列盘中,每一条尺寸相同,长宽高差不多都是8×2×1厘米。
这样的尺寸可不是随意而为的,8×2×1厘米是古时徽州金条的规格,加上毛豆腐外黄内白的特点,吃毛豆腐不仅饱口福,还能讨个吞金咽银的富贵口彩。如此,谁能不爱毛豆腐?(文内配图均已获得图虫创意授权)
本文节选自《百科知识》杂志
点击上图,“百科知识知道”大擂台,有问必答,有答必奖!
将好文“分享”给更多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