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总听人说北京是“美食荒漠”,我听了直拍桌子,
这帮人怕不是没喝过豆汁儿配焦圈,没啃过门钉肉饼,没尝过卤煮火烧里的那口醇香!
咱北京的小吃,那是从宫廷传到市井,从元朝熬到现代,每一样都藏着故事,每一样都能让你吃出“爷”的派头。
先说豆汁儿,这玩意外地人第一次喝,准得皱眉头——酸不溜丢,还有股子馊味儿。
可老北京人喝豆汁儿,得配焦圈和咸菜丝,喝一口豆汁儿,咬一口焦圈,再就着咸菜丝,那叫一个舒坦!
慈禧太后当年就爱这口,乾隆爷还专门下旨让御膳房做豆汁儿。现在护国寺小吃里,豆汁儿还是那碗豆汁儿,可喝的人多了,味道也多了几分烟火气。
再说炸酱面,那可是北京人的“灵魂面食”。
黄酱得用六必居的,肉丁得是五花三层的,菜码得有黄瓜丝、豆芽、黄豆、芹菜碎,缺一样都不成。
我小时候住胡同里,夏天傍晚,左邻右舍端着碗炸酱面蹲在门口,一边吃一边唠嗑,那场面比春晚还热闹。
酱香浓郁,面条筋道,菜码新鲜,吃一口就让你想起老北京的夏天。
炒肝儿可不是炒猪肝,那是用猪大肠和猪肝熬出来的。
早年间会仙居的炒肝儿,那是京城一绝。现在天兴居的炒肝儿,汤汁浓稠,肝尖嫩滑,大肠软烂,撒把蒜泥,那香味儿能飘半条街。
我头回吃炒肝儿,嫌它黏糊,可后来越吃越香,现在隔三差五就得来一碗,不然总觉得缺点儿啥。
卤煮火烧那可是穷人乐里的“顶配”。
早年间苏造肉太贵,老百姓就用猪下水代替,没想到熬出了这等美味。现在门框胡同的卤煮火烧,肠肥而不腻,肺软而不烂,火烧吸饱了汤汁,咬一口直爆汁。
我常跟朋友说,吃卤煮火烧得“扒拉”,把火烧、肠、肺都扒拉匀了,蘸着蒜泥、韭菜花,那才叫地道。
豌豆黄、驴打滚、艾窝窝这些甜点,那是从宫廷传出来的。
豌豆黄细腻如脂,入口即化;驴打滚外层沾满黄豆粉,内馅是红豆沙,甜而不腻;艾窝窝雪白软糯,馅料有芝麻、核桃,咬一口满嘴香。
慈禧太后当年就爱这些,现在护国寺小吃里,这些甜点还是那么精致,让人舍不得下嘴。
还有门钉肉饼,那可是慈禧太后亲封的。
皮薄馅大,咬一口直流油,肉馅是牛肉的,加了葱姜,香得人流口水。
我头回吃门钉肉饼,烫得直咂嘴,可越吃越香,现在每次路过牛街,都得买几个解馋。
爆肚儿那可是讲究火候的。
羊肚得选肚仁儿,牛肚得选百叶,在滚水里一涮,蘸上麻酱、韭菜花、辣椒油,脆嫩可口。
爆肚冯的爆肚儿,那可是京城一绝,我常跟朋友说,吃爆肚儿得“抢”,趁热吃,凉了就皮了。
糖火烧、糖耳朵、姜汁排叉儿这些小吃,那是老北京人的“下午茶”。
糖火烧外酥里软,甜而不腻;糖耳朵形状像耳朵,炸得金黄,蘸上糖稀,香甜可口;姜汁排叉儿有姜的辛辣,过蜜后甜而不腻。
这些小吃,现在在大栅栏、隆福寺还能吃到,味道还是那么地道。
还有炒红果、果脯、茯苓夹饼这些甜食,那是北京人的“童年回忆”。
炒红果酸甜可口,果脯甜糯,茯苓夹饼外皮酥脆,内馅是茯苓膏,清甜爽口。这些甜食,现在虽然不如从前那么常见,可只要吃到,就能想起小时候的味道。
最后说说北京烤鸭,那可是北京的“门面”。
全聚德的挂炉烤鸭,皮脆肉嫩;便宜坊的焖炉烤鸭,肥而不腻。
吃烤鸭得配薄饼、葱丝、黄瓜条、甜面酱,卷起来一口咬下去,那叫一个满足。
我头回吃烤鸭,是跟着爷爷去的,爷爷说,吃烤鸭得“讲究”,饼要热,酱要甜,葱丝要脆,那样才香。
您瞧瞧,这15种小吃,哪一样不是历史悠久,哪一样不是味道独特?
北京的小吃,不是“荒漠”,是“宝藏”!它藏着老北京的烟火气,藏着北京人的生活智慧,藏着千年古都的饮食文化。
下次再有人说北京是“美食荒漠”,您就把这篇文章甩给他,让他去尝尝这些小吃,保准他吃完就改口——北京的小吃,不比广州上海差!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