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房地产行业的浪潮中,泰禾集团与黄其森的经历,是一个从疯狂到落寞的缩影。曾经凭借激进的扩张,泰禾销售额一度冲到千亿,黄其森也登顶福建地产首富。
然而短短数年,企业便陷入支不抵债的困境,最终黯然退市,令人唏嘘。黄其森15岁考入福州大学土木工程系,毕业后入职建行福建分行。1996年,他下海创立了泰禾。
初期,泰禾扎根福建。2002年进军北京豪宅市场,凭借庭院类产品打响口碑,黄其森获得“第二代豪宅教父”的称号。
2013年到2017年,泰禾实现跨越式发展,销售额从百亿升至千亿元,“院子系”“府系”等高端项目热销,布局超过20个城市。2017年到2018年,泰禾连续跻身中国房企二十强。
但成也激进,败也激进。泰禾的扩张依靠高杠杆、高负债。2017年行业调控收紧后,资金压力凸显。2018年现金流亮红灯,2019年靠高息发债勉强偿债。2020年债务危机全面爆发,公募债务违约多起,法院执行案接踵而至。
2022年,黄其森接受调查,企业群龙无首,业绩变脸被ST,逾期借款本金达到584.51亿元。2023年,因股价连续20天低于1元退市。2024年,泰禾大厦等资产被拍卖偿债,全年营收80.44亿元,同比增长25.78%,但净利润却亏损213.08亿元,同比下降250.94%。
截至2024年末,泰禾资产1647.07亿元,净资产为负238.14亿元,超6成的资产已被查封抵押。即便获得9.47亿元的纾困资金,资产仍面临被拍卖的风险。今年5到6月,泰禾又新增300多起诉讼,涉案13.24亿元。
如今,黄其森被留置,企业处境雪上加霜。与泰禾类似,阳光城也曾是闽系房企的领头羊。2002年在深交所上市后,阳光城迅猛发展。2018年销售额突破千亿,2020年更是冲破2000亿元大关,布局超100座城市,位居中国地产二十强。阳光城创始人林腾蛟重视人才,高薪酬策略虽吸引不少业内精英,却加重了企业运营成本。在行业下行压力下,2021年阳光城资金流动性问题爆发。即便全员降薪自救,也未能扭转乾坤。2023年,因股价连续20个交易日低于1元,阳光城最终终止上市,曾经的辉煌化为泡影。
从房价和销量上看,近期楼市仍处于调整期。以东莞为例,今年8月二手房报价1.23万元/平,同比下降1.57%;6月新房报价2.5万/平,仅微增0.01%,多地成交量较高峰期大幅下滑。这既因部分城市住房过剩、库存积压,也源于消费者购房信心不足,决策更加谨慎。
而泰禾的衰落对行业及相关方影响深远。对购房者来说,烂尾楼问题尤为突出。以珠海泰禾中央广场为例,众多业主满心欢喜购房,却遭遇项目停工、交房无期等困境。有业主为维权将开发商和开户行告上法庭,虽赢得判决,开发商需退还购房款、已还贷的房贷本金,并承担未清偿的房贷本息,但3年过去,判决至今未执行。开发商资金链断裂,账户无钱,可执行资产难寻,业主陷入房财两空的绝望境地。还有业主发现所购公寓实际为办公用房,居住功能缺失,生活用电受限。而购房时,开发商隐瞒诸多关键信息,如未告知公寓性质,提前收取本应交房时才缴纳的费用等。
在这一过程中,业主维权艰难。起诉前,证明开发商无法交付就是第一道难关。起诉后,面临冗长复杂的法律程序,部分地区法院还可能因“保交楼”政策不予立案。即便成功立案,购房合同对业主行使解除权有时间限制,逾期起诉便会丧失解除合约的权利。而要实现停贷诉求,仅靠民事诉讼还不够,还需挖掘开发商转移预售资金、银行违规放贷等违法行为线索,借助行政手段推动维权,增加了业主维权的成本与难度。
从行业视角来看,泰禾的倒下是房地产“三高”(高杠杆、高负债、高周转)模式失效的典型信号,警示所有房企扩张一定要兼顾风险控制,不能盲目依赖杠杆。当前行业正从粗放式发展转向精细化、稳健型,仍然坚持激进策略的企业,大概率会重蹈泰禾的覆辙。
在我看来,泰禾的兴衰是行业时代的悲剧。黄其森与泰禾在市场扩张期被短期利益裹挟,一味加杠杆、囤地扩张,忽视风险与可持续发展。既未预判市场调整周期,也未建立对抗风险的能力,最终在危机中无力回天。这种赌徒式的发展本质是对行业规律的漠视。房地产并非只涨不跌的永动机,依赖政策红利和杠杆红利的时代早已过去。企业若不及时转型,必然会被时代淘汰。
同时,监管部门也需从泰禾事件中反思,在楼市繁荣期不能放任企业过度扩张,需加强财务监管与信息披露审查,对违规操作、隐瞒风险的行为严惩不贷。此前,部分房企通过明股实债、抽屉协议掩盖自身负债。若监管能更早介入,或许能避免更多企业陷入危机,减少对市场秩序的冲击。
更关键的是,泰禾事件凸显了行业转型的紧迫性。过去20年,房地产靠拿地建房、卖房的简单循环就能盈利,企业无需打磨产品、优化服务。但如今,市场进入买方时代,购房者更看重品质、配套与交付保障,行业必须从规模导向转向价值导向。那些能够聚焦核心城市,控制负债,提升产品力的房企,才可能在调整期存活,而仍然沉迷规模竞赛、无视风险的企业,很可能成为下一个泰禾。
泰禾的故事已经落幕,但留给行业的思考远未停止。房地产正处于转型的十字路口,唯有正视过去的教训,摒弃非理性的扩张思维,回归居住本质,稳健经营,才能让这个关乎国计民生的行业走向更健康、更持续的未来。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