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菊学姐,原创好文,欢迎转发分享。
昨晚睡前,无意中扫到一则新闻,甚是震惊。
近日,多家媒体报道,上海浦东新区三桥小学全校仅22名学生,但却配备了23名专职教师。
本以为是媒体炒作,没想到一了解才发现,这一切都是真的。
据浦东新区教育局官网显示,2025年三桥小学一年级新生仅招到了22名学生,22名学生被分到了5个班级,平均每个班不足5人,师生比已超过1:1。
此消息一经发布,很快就引起了网友的热议。
有人认为,放开户籍限制,让打工人的孩子可以在上海读书,不就解决了生源少的问题了。
也有人觉得,这就是在浪费社会资源。
还有人调侃,我就说上海高考压力小吧,现在压力更小了。
对于大家的疑问,浦东新区招生考试中心工作人员回应如下:
“公示是这个人数,说明该地段就只有这么多小朋友是入学的,那还是要给学生安排老师。”
要知道, 这可不是偏僻的农村地区,而是上海浦东新区。上海浦东新区三桥小学始建于1916年,也算百年名校了。
实际上,近几年,城镇地区幼儿园面临关闭潮,农村地区小学生源变少,甚至连中学都没了,想上学只能去市区里上,大家已经习以为常,也知道这将是一种趋势。
但像上海这种人口密集的一线城市,出现这样的现象还是比较罕见的,说明事发地段出生率是真的比较低了。
2025年入学的这批小学生,是2018年9月1日至2019年8月31日出生的, 那么2019年我们国家总的新生儿出生率大约是1.47,而上海的生育率大约是0.92。
2023年全国生育总数是902万,生育率总和大约是1.01,但上海生育率只有0.73,几乎和韩国最低的年份持平。
2023年上海出生率创新低,这一年出生的孩子2025年也才两岁,也就是说四五年之后,像三桥小学这样的学校必定面临关闭或合并的局面。
这还不是最差的情况,未来几年幼儿园的关闭数量预计会达到顶峰。
从更深层的角度来看,三桥小学的情况并非孤例,而是一个缩影。人口出生率下降,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随着学历贬值、就业艰难、教育成本畸高、育儿焦虑蔓延,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不生”或者“少生”。而学校的冷清,只是这种选择最直观的体现。
我相信,相关部门未来一定会做出妥善的安排。无论是将学校合并、整合,还是通过资源调配来避免教育资源的浪费,最终目的都是一样的:保障孩子们的受教育权。
很多网友提出一个看似公平公正的建议:既然本地孩子不够,就把这些学校开放给务工人员的子女,这样既能节省资源,也能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上学难”的问题。
坦白说,我非常认同这种“共享资源”的思路,这不仅体现了教育的公平,也彰显了城市的包容。
但问题在于,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往往骨感。
因为大城市的入学制度,大多是“就近划片”,而三桥小学所在的地段,未必有大量务工人员居住。假如让他们的孩子来读,可能意味着要早起一两个小时跨区上学,既不便利,也不现实。
教育不仅仅是一个学位的问题,更是孩子成长环境、家庭生活节奏的系统工程。要真正解决问题,不是简单地把“空校”填满,而是需要更大范围、更长远的制度设计。
冷清的教室背后,是一个城市的隐忧。
有人说,看到三桥小学每个班只有四五个孩子上课,感觉像是“贵族小班化”,可是想想背后原因,却让人笑不出来。
空荡荡的校园,提醒我们的是:人口结构的断层正在发生。今天是一个小学,明天可能就是一片片空置的中学。
教育是国家的未来,而未来从来不是抽象的,它就藏在这些孩子的欢笑声里。
当一所百年小学因为没有孩子而面临关闭或合并,这不仅仅是一所学校的命运,也是城市和社会的警示。
孩子越来越少,是社会的选择;但教育如何应对,却是我们必须直面的难题。
菊以高洁会渊明,吾以文会友。曾是多年医学编辑的我,现为两只小棉袄的妈妈,每天努力码字,只愿为千万家庭带去专业、有趣、独特的教育观点。原创不易,你的认可是我坚持下去的动力。
想要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菊学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