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改革不断推进的 2025 年,江苏无锡新吴区教育局犹如一位勇敢的开拓者,终于向折腾人的形式主义开了第一枪。这一举措看似微不足道,实则意义深远,它宛如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教育圈激起了层层涟漪。
该局发文明确规定,不再硬性要求老师必须手写教案。这一决定,捅破了教育圈里一层存在已久的窗户纸。长期以来,在许多学校的教学检查中,存在着一种本末倒置的现象。学校的检查人员根本不看老师教得好不好,学生的学习效果是否理想,就只盯着老师的教案本子。他们关注的是教案写得够不够厚,颜色标注得漂不漂亮,格式是否规范统一。这种检查方式,完全偏离了教育的本质。
就拿张老师来说吧,她是一位有着 20 多年教龄的资深教师,教学经验丰富,深受学生们的喜爱。然而,每到学期末的教案检查,她都得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重新誊抄教案。那些教案内容她早已烂熟于心,但为了通过检查,她不得不一笔一划地写在教案本上。
原本可以用来深入研究教学方法、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的宝贵时间,就这样全耗在了这些无意义的誊抄工作上。这不仅仅是张老师一个人的遭遇,在全国各地的学校里,无数像她这样的老师都面临着同样的困境。这种现象,无疑是对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是典型的本末倒置。
从本质上来说,这种硬性要求老师手写教案的规定,反映出的是对老师专业能力的不信任。相关管理者似乎总觉得,不拿着“鞭子”在后面抽,老师就会偷懒,就不会认真备课。他们没有意识到,老师作为专业的教育工作者,有着自己的职业操守和专业素养。
许多老师即便没有手写教案的要求,也会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每一堂课。正如教育学者李教授所指出的:“老师的专业能力体现在教学过程中,而不是体现在厚厚的教案本上。”这种不信任,不仅伤害了老师的积极性,也阻碍了教育的发展。
当然,也有人会说手写教案能帮助年轻老师加深理解。这一点确实没错。对于那些刚入行的老师来说,一笔一划地写教案,确实是一个沉淀思考的过程。他们可以在书写的过程中,更加深入地理解教材内容,设计教学环节,规划教学方法。就像小王老师,他刚参加工作不久,在手写教案的过程中,不断地思考和调整教学方案,教学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但关键在于,这应该是个人选择,而不是一道必须服从的命令。
把对新人的要求,强加给所有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这无疑是管理上的懒政。老教师们有着多年的教学经验,他们对教材和教学方法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和把握。如果强制要求他们和新教师一样手写教案,不仅会让他们感到疲惫和无奈,也不利于他们发挥自己的优势。教育管理应该根据教师的不同情况,制定灵活多样的管理策略,而不是采用“一刀切”的方式。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电子备课已经成为一种趋势。现在都什么年代了,利用电子备课,可以整合各种教学资源,如视频、动画等,教学手段能丰富多少。通过电子备课,老师可以轻松地获取网络上的优质教学资源,将其融入到自己的教学中。例如,在讲解历史事件时,可以插入相关的历史视频,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历史背景和过程;在教授数学知识时,可以运用动画演示数学原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而且,大家一起在网上集体备课,还能实现智慧的碰撞。老师们可以在网络平台上分享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想法,互相学习,共同进步。这比一个人关在屋里抄书要强多了。怕老师直接复制粘贴不动脑子?
其实,有很多方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可以鼓励老师在打印稿上做二次手写备课,或者写教学反思。比如,老师可以在打印的教案上进行批注,写下自己的教学思路和改进方法;也可以在课后写下教学反思,总结教学过程中的经验教训。正如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通过实践和反思,老师的教学能力才能不断提高。
方法总比困难多,教育管理的核心应该是看备课有没有走心,而不是看它是什么形式。把老师从这些无意义的文书工作中解放出来,让他们把精力真正还给课堂、还给学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