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条河可以脏到什么程度?湖北云梦县的西大渠给出了触目惊心的答案:河水漆黑如墨,静止不动宛如死水,散发出刺鼻的药味,农户不敢引水灌溉,只能抽取井水浇灌庄稼。这条被当地居民称为“黑水河”的西大渠,其污染状况通过视频呈现在公众面前,令人难以置信这竟是一条流经县城的河流。
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条河的污染问题已存在至少七八年,期间多次被提及治理,多个部门曾将其作为污染整治重点区域。2024年10月,还有媒体以“云梦西大渠重现水清岸绿”为题报道治理成效,称“空气清新了,环境变美了”。然而不到一年时间,同一河流又变回“黑水河”,这出环保治理的“黑色幽默”剧,照出了地方环境治理中的诸多问题。
环保治理中的形式主义是这出“黑色幽默”的第一幕。从报道可知,当地确实投入了治理资金,实施了包括污水管网改造升级、泵站改造、清淤修复等工程。去年媒体采访时,官方信心满满地表示“治理工作有望在年底结束”。然而,这种“工程结束即治理成功”的思维,恰恰暴露了治理的形式主义倾向。
环保治理不是简单的工程项目,而是一个需要长期维护、持续监督的系统工程。如果只满足于短期可见的成效,而缺乏长效机制,那么治理注定会陷入“治理-反弹-再治理”的恶性循环。
环保监管的“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是这出“黑色幽默”的第二幕。一条河流能被污染到如此程度,绝非一日之功。当地居民反映污染已存在七八年之久,这意味着在这么长的时间里,排污行为要么没有被发现,要么被发现后没有得到有效制止。这其中是否存在监管失职甚至渎职的问题?河流散发出的“刺鼻药味”暗示着可能存在工业企业违法排污行为,这些企业为何能够长期逍遥法外?环保监管的“宽松软”问题不容回避。
信息不透明和公众参与缺失是这出“黑色幽默”的第三幕。在去年的治理报道中,我们看到的是官方的说法和表面的工程进展,却没有看到公众参与和监督的身影。真正的治理成效应当由生活在河边的居民来评价,而非官方自说自话。当居民直言“一直就这样”时,去年那些“水清岸绿”“空气清新”的描述显得如此苍白无力。环保治理如果没有公众的实质性参与和监督,很容易沦为“纸上治污”“数字治污”。
这条“黑水河”照出的不仅是云梦县的环境问题,更是当前环保治理中的普遍困境。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环保治理总是陷入“污染-治理-再污染”的怪圈?为什么投入大量资金的治理工程,效果却如此短暂?为什么企业的违法排污行为能够长期存在?
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从根本上改变环保治理的思路和机制。首先,必须建立真正的环保问责机制。对于环保治理不力、监管失职的地区和部门,应当严肃追究责任,不能让环保责任成为“软约束”。其次,需要建立长效治理机制,摒弃“工程主义”思维,认识到环保治理是一个需要长期投入和维护的过程。第三,必须加强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让公众成为环保治理的监督者和参与者,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最后,需要加强对企业排污的监管,提高违法成本,让企业不敢污、不能污。
一条“黑水河”,不仅是生态环境的伤疤,更是地方治理能力的试金石。面对这条存在多年的“黑水河”,当地政府需要做的不仅是立即采取治理措施,更要深刻反思治理失效的原因,从根本上改变环保治理的思路和机制。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水清岸绿”的目标,而不是仅仅在媒体报道中“重现”。
环境保护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不能成为口号喊得响、行动落实少的表面文章。每条河流都应当有一份清晰的“健康档案”,每个污染源都应当有一本明确的“责任账本”,每次治理都应当有一份透明的“效果报告”。唯有如此,才能避免“黑水河”的悲剧重演,让绿水青山真正成为百姓身边的现实而非媒体报道中的幻象。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