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26日晚间,中科寒武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688256.SH,简称 “寒武纪”)披露的2025年半年度报告,再次将这家企业推至聚光灯下。
从曾经头顶“科创板亏损王”帽子到如今市值突破5500亿,寒武纪的蜕变离不开两位关键人物 —— 来自江西的陈云霁和陈天石兄弟。
半年报透视:业绩拐点下的财务真相
寒武纪2025年上半年的财务数据,呈现出量级突破和质量改善的双重特征。
首先来看营收端,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8.81亿元,较上年同期的6476.53万元增长4347.82%,这一增幅不仅远超行业平均水平,更意味着其单季度营收已从2024年Q1的2577万元,跃升至2025年Q1的11.11亿元、Q2的17.69亿元,季度环比增速达59.19%。
![]()
从收入结构看,增长主要来自云端AI芯片及配套软件的销售,据公司公告披露,产品已在运营商、金融、互联网等行业实现规模化部署,其中某头部互联网企业的大模型训练集群订单贡献了近30%的营收。
盈利层面,公司上半年归母净利润10.38亿元,扣非净利润9.13亿元,较上年同期的-5.3亿元、-6.09亿元成功实现扭亏。
细分到季度,Q2归母净利润6.83亿元,环比增长92.03%,盈利增速快于营收增速,反映出产品毛利率的提升。据测算,上半年综合毛利率约为62%,较2024年全年的48%提升14个百分点,这与高毛利的云端芯片出货占比提升直接相关。
值得注意的是,截至2025年6月末,其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达到9.11亿元,较上年同期的-6.31亿元由负转正,销售商品收到的现金达26.9亿元,回款率超93%,客户付款意愿的提升印证了产品商业化落地的有效性。
![]()
研发投入的量稳质升同样值得关注。上半年公司研发投入4.56亿元,同比增长2.01%,尽管研发投入占营收比例从2024年的103.4%降至15.85%,但投入绝对值仍保持增长。
从研发方向看,硬件端聚焦新一代智能处理器微架构与7nm + 制程芯片研发,软件端推进训练平台对大模型预训练、强化学习的支持优化。截至6月末,公司累计申请专利2774项,其中1526项为发明专利,技术储备为后续产品迭代奠定基础。
兄弟创业者:财富与企业命运的共生
陈云霁与陈天石的创业轨迹,始终与寒武纪的发展节奏深度绑定。
兄弟二人出生于江西南昌的一户普通家庭,父亲是电力系统工程师,母亲是中学教师,家庭环境培养了他们从小对技术的兴趣。
![]()
陈云霁14岁考入中科大少年班,19岁进入中科院计算所参与“龙芯”项目,24岁就成为了当时国内最年轻的计算机体系结构研究员。
弟弟陈天石16岁也追随哥哥的脚步考入了中科大少年班,博士阶段主攻人工智能算法。2010年其与哥哥在计算所共同发起AI芯片研究项目,这成为了寒武纪的技术起点。
2016年寒武纪成立时,兄弟俩的财富故事才刚刚起步。初期依靠中科院计算所的技术转化,公司获得元禾原点、联想创投等机构投资,估值从5亿元逐步提升。
2017年因华为麒麟970搭载其1A处理器,公司的估值飙升至220亿元,陈天石作为持股35%的创始人,账面财富首次突破70亿元。
但2019年华为自研AI模块后,寒武纪失去了其核心客户,2020-2023年累计亏损43.92亿元,股价从2020年上市首日的297.77元/股跌至2022年4月的46.59元/股,跌幅达84.35%,陈天石的持股市值也从上市初期的350亿元缩水至不足60亿元。
就在市场质疑声一片时,2024年公司迎来了财富转折的关键节点。随着国内AI算力需求爆发,寒武纪思元590芯片凭借支持国内主流大模型、性价比优于英伟达A100的优势打开了市场,全年营收增长65.56%,亏损收窄至4.43亿元。
2025年业绩爆发直接推动股价上涨,截至8月26日收盘,寒武纪的股价1329元/股,总市值5560亿元,陈天石持有28.63%股份,对应身家约1592亿元。
![]()
而2024年10月《2024胡润百富榜》中,其身家为320亿元;在2025年3月《2025胡润全球富豪榜》中则以870亿元位列第195位。现在来看,其财富波动幅度远超同期A股科技公司创始人平均水平。
赛道竞争激烈,2026年推出新一代芯片
寒武纪的逆袭,本质上是踩中了国内AI芯片国产化的行业风口,但赛道竞争的复杂性仍不容忽视。
从全球市场看,2024年全球AI芯片市场规模达570亿美元,其中英伟达凭借CUDA生态占据了80%以上的份额,其H200芯片采用4nm制程,算力达8petaFLOPS,而寒武纪思元590采用7nm制程,算力约为H200的40%,在高端训练场景仍存在差距。
目前,国内芯片市场呈现出政策驱动和需求爆发的特征。据IDC数据,2024年中国AI加速芯片出货量270万张,本土品牌占比30%,较2023年提升了15个百分点,其中寒武纪出货量约12万张,占本土品牌份额14.6%。
政策层面,“东数西算”工程不断推动智算中心建设,2025年国内智算中心投资预计超3000亿元,为国产芯片提供场景支撑。
但竞争也在加剧,华为昇腾910B、百度昆仑芯2代、摩尔线程MTT S40等产品均在争夺市场,其中华为昇腾凭借鲲鹏 - 昇腾生态于2024年实现25万张出货量,领先寒武纪。
目前,市场分析认为,生态建设是寒武纪面临的核心挑战。英伟达CUDA平台已积累超400万开发者,而寒武纪Neuware平台虽支持PyTorch、TensorFlow等主流框架,但在工具链完善度、第三方应用适配数量上仍有差距。
据某互联网企业AI研发负责人透露,将现有模型从CUDA迁移至Neuware平台的成本约为每模型200-300万元,迁移周期需2-3个月,这成为了部分客户犹豫的原因。
面对竞争,寒武纪正在通过定增加码研发,2025年推进的39.85亿元定增项目中,有29亿元用于“面向大模型的芯片平台”,16亿元用于“软件平台”,并计划在2026年推出支持FP8精度、采用5nm制程的新一代芯片,算力目标达到英伟达H200的70%。
![]()
从连续亏损到市值破5500亿,寒武纪用五年时间完成了从科研成果转化 到 商业化盈利的跨越。
对于陈云霁、陈天石兄弟而言,这场逆袭不仅是财富数字的增长,更是国产AI芯片企业在全球竞争中的一次突围尝试。但赛道的残酷性在于,技术迭代速度与生态建设周期将持续考验这家企业的长期生存能力。
(内容来源于网络公开信息,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请谨慎辨别。)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