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互联网上“草根逆袭、咸鱼翻身”的励志故事不断上演。他们本是生活里最普通的一员,可能是校门口濒临倒闭的鞋店老板,可能是街角理发的托尼老师,也可能是随手记录日常的上班族。
可一旦拿起手机拍摄,突然就火遍全网,从无人问津到直播间百万在线,从生计发愁到赚得盆满钵满。
这种互联网奇观,成了很多网友茶余饭后的谈资,也让很多想赚钱的普通人红了眼。他们把这些素人网红当成目标,纷纷拿起手机跟风拍摄,盼着自己哪一天也能一飞冲天,成为互联网的幸运儿。
但真相是什么?这些平民奇迹,大多数都是平台精心策划出来的幻象,是一场包装精美的流量游戏。我们每一位参与者,都在被平台牵着鼻子走,有人成了流量的贡献者,有人成了免费的内容生产者,而平台,趁机收割商业化收益,成了游戏背后最大的赢家。
我把短视频平台这套玩法,称作“平民造神计划”。它的核心,是精准拿捏了中国人的文化心理:我们既爱造神,也爱毁神。夸一个人时能把他捧上云端,厌一个人时又能把他踩进泥潭。平台恰恰利用了这种心理弱点,用造神与毁神的循环,源源不断地收割流量。
所谓造神,就是把毫无网红特质的普通人,强行推到本不属于他们的高度,打造成现象级网红。
就像前段时间爆火的肥娟,原本开鞋店生意惨淡,转行卖薯条、火鸡面后突然爆红,直播间在线人数突破100万。
可细想一下,她身上有什么不可替代的特质?没有。她能火,不过是平台选中了她,给了她流量倾斜。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理发师晓华、凭借emo文案出圈的闻会军、靠真实日常吸粉的于文亮、猪小戒爱吃肉、郭有才等等…… 他们都是生活里的路人甲,却因为平台的选中,一夜之间成了全网讨论的焦点。
而造神的目的,从来不是帮普通人圆梦,而是制造信息爆点。这些素人越普通,越莫名其妙,网友的讨论欲就越强:“她凭什么火?”“我拍是不是也能火?”
于是,营销号轮番蹭热度,博主们争相解读,网友们蹲在直播间刷弹幕、聊八卦。所有人都在为平台免费贡献流量。可热闹过后,大多人只会感到莫名的失落,除了短暂的新鲜感,这些网红的内容其实毫无营养。
至于毁神,就更简单了。当一个网红的热度褪去,平台就会收回流量,让他从云端跌回尘埃。
这些素人的网红生命周期,往往不超过半年。哪怕你侥幸火了,若不能在极短时间内变现,最终还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这场造神计划,看似是平台给普通人的机会,实则是一场对用户和创作者的双重伤害。
对普通用户而言,他们本是抱着看热闹的心态围观,却在平台制造的虚假繁荣里被情绪裹挟:为网红点赞、刷礼物,甚至在直播间抢购他们推荐的商品。
可这些素人网红,既没有分辨商品好坏的能力,也没有足够的时间去筛选产品。他们要的是快速变现,否则热度一过就会被遗忘。
在这种急功近利的变现逻辑下,用户买到的可能是劣质商品,掏出的钱不过是为平台的流量狂欢买单。等回过神来才发现:热闹看了,钱包空了,自己成了被收割的傻子。
对那些跟风拍摄的普通人而言,这场计划更像一剂毒药。他们看着素人网红赚得盆满钵满,便觉得“我上我也行”,于是放下工作、浪费时间,一门心思拍视频,期望着哪天也能火。
可他们没有意识到,平台造神的概率,比彩票中一等奖还低。彩票至少有明确的开奖规则,福彩与体彩每周开奖6次,理论上每周有6次诞生幸运儿的可能。
但平台呢?它不会告诉你造神的标准,也不会保证每周造几个神。绝大多数人的视频,不过是平台免费的内容素材,最终石沉大海,只留下自己的时间和精力被白白消耗。
从商业角度看,平台的“平民造神计划”无疑是成功的。它用极低的成本制造流量爆点,用免费的内容填充平台,再通过用户的消费实现商业化,形成了一个完美的盈利闭环。
可从伦理角度看,这场计划充满了病态与恶毒。它用虚假的希望误导普通人,用情绪裹挟用户消费,把造神与毁神变成流量生意,最终只留下被消耗的用户和被遗忘的“素人神”。
所以,与其抱着靠短视频火一把的幻想,不如清醒一点。那些看似光鲜的“素人神”,不过是平台流量棋盘上的棋子;那些一夜爆红的神话,不过是引诱你入局的诱饵。
对大多数人而言,放下不切实际的幻想,老老实实工作、踏踏实实地生活,才是更靠谱的选择。毕竟,生活从不是靠赌一把的运气,而是靠一步一个脚印的努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