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之所以走上医学这条路,最初就是源于对生命的一种特别质朴的好奇心。在我的成长过程中,特别幸运地得到了两位名师的指点:一位是天坛医院的王拥军教授,他带我深入了脑血管病领域;另一位是东直门医院的田金洲院士,他引领我进入老年神经变性病的中西医结合领域。这一路走来,我最大的一个体会就是:做医生啊,既要懂疾病的本质,更要懂患者的真心,这两者结合在一起,才是医学真正的力量。
西医的学习让我掌握了现代神经病学的精细诊断与介入技术,尤其在脑血管病、颅内外血管狭窄的介入治疗方面积累了较多经验。然而,临床中我也逐渐意识到,单靠西医有时难以完全解答患者的痛苦。例如某些慢性头痛、顽固性失眠、耳鸣及认知障碍等,西医往往对症有余而调本不足。正是这样的困惑,推动我走向中西医结合的道路。
我深感,中医与西医各有所长,二者并非对立,而是互补。中医强调整体辨证、动态平衡,善于从“五体”“筋病”“络脉”等角度把握病机,尤其在功能失调类疾病中显示出独特优势。为真正融会两家之长,我不仅深入研读经典,更在临床中反复实践“中西医结合整体辨治”模式——走进西医的大门,掌握其精准与规范;再走进中医的大门,领悟其整体与灵动;而后反复出入,寻找结合创新的靶点。
在这一思路指导下,我尝试将中医的“通络息风”“调和气血”法与西医的神经保护、介入治疗相结合,用于中风后痉挛性偏瘫、血管性认知障碍、帕金森等多系统疾病的治疗,取得不少令人欣慰的成效。例如一位中年女性患者,支架术后仍反复头晕,伴焦虑失眠,西药控制不佳。我从“肝风挟痰”立论,配合疏肝安神、活血通络中药,并调整西药用药方案,两周即症情大减,生活质量显著提升。
又如一位老年血管性痴呆患者,记忆力进行性下降,西医诊断为重度认知障碍。我在规范治疗基础上,加用益智化痰、补肾通络中药汤剂,六个月后其MoCA评分明显改善,家属反馈日常沟通和自理能力均有提升。这些案例让我更加坚定:中西医的真正融合,绝不是简单叠加,而是要在病机层面实现贯通,在治疗层面实现协同。
我提倡“病证结合、左右互参、中西并举”的诊疗模式,重视“结构-功能-气血”三维一体的评估方法,强调在介入治疗或药物干预的同时,不忘调理整体状态。此外,我也致力于将现代研究成果及时反馈于临床,如将艾灸、膏摩等传统外治法与神经康复相结合,用于卒中后运动障碍,取得较好反响。
所获荣誉
2017年10月28日卫景沛获得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学分会委员
2020年在定西市中医院被评为“优秀带教老师”
2023年被评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临床教学优秀教师
2023年12月9日获得中国中药协会药物临床评价研究专业委员会第二届
未来,我仍将继续耕耘于中西医结合神经病学这一广阔领域,不断探索更有效、更人性化的诊疗路径,愿以毕生所学,为每一位患者照亮生命的通道。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