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太空与您相伴的【第2682期】
国 内 航 天
嫦娥六号月球岩屑揭示太阳系撞击历史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徐义刚团队通过对嫦娥六号月壤样品的高精度年代学研究,首次精确测定月球阿波罗盆地形成于41.6亿年前。这一发现为揭示月球遭受太阳系内“撞击风暴”,即晚期重轰炸提供了关键证据。该团队领衔的相关研究成果刊发在国际期刊《自然·天文学》上。
月球表面遍布的巨型撞击盆地,大多数是约38亿年前太阳系内小天体撞击的遗迹。这场太阳系内的“撞击风暴”,在距今约40亿—38亿年间究竟是出现了强度骤增,还是逐渐减弱呢?科学界中一直存在争论。
“争议源于月球上关键撞击盆地缺乏精确年龄数据。”徐义刚介绍,嫦娥六号采样点所在的阿波罗盆地位于月球南极—艾特肯盆地内部,是该区域最大的次级撞击构造,其形成年龄可能标志着晚期重轰击事件的启动时间,从而成为破解这场“撞击风暴”谜题的关键。
研究团队在仅3.5克的月壤中,发现了三颗直径为150—350微米的特殊岩石碎屑。这些岩屑是阿波罗盆地形成时产生的撞击熔融岩石,是记录撞击事件最理想的“岩石时钟”。
研究团队准确测定了岩屑的年龄,同时综合遥感图像和地球化学数据等多方面的信息,最终确认岩屑记录的41.6亿年为阿波罗盆地的形成年龄。这一研究新获得的年龄将月球晚期重轰击事件的开始时间点向前推进了至少1亿年,更新了“撞击风暴”开始的时间,推翻了月球撞击通量的“灾变说”,并且揭示了早期动力学演化规律。
“本研究的撞击通量分析表明,月球晚期重轰炸期间的撞击通量是呈渐变衰减趋势的,并不支持40亿—38亿年间撞击通量激增的假说。”徐义刚强调,嫦娥六号样品的研究将持续推动人类重新认识地月系统的演化。
(来源:科技日报)
太空之旅赋能南方牧草航天诱变开启育种新篇——太空猪屎豆
重庆地区优质、抗逆豆科牧草资源的匮乏,已成为制约草食畜牧业发展的关键瓶颈。重庆市畜牧科学院草业研究所团队经多年选育发现,猪屎豆具有粗蛋白含量高、生物量大、抗逆性强等特性,尤其在2024年极端高温与干旱胁迫下,其田间表现优异,具备重要推广价值。然而,该品种含有的生物碱类代谢产物导致牛羊等家畜不喜食,亟须创制改良型种质资源,为后续饲用化猪屎豆新品种培育提供材料。
航天诱变具有变异幅度大、突变类型丰富、性状稳定等特点,其变异率较常规诱变育种高3—4倍,是培育新种质资源的有效途径。2024年12月,草业研究所团队接收了搭载“实践十九号”返回式卫星的猪屎豆航天诱变种子,该项目为重庆市首批牧草品种航天诱变研究项目。进入地面研究阶段后,团队首先在人工气候室完成了种子萌发与育苗工作。并于2025年4月在双河科研基地建成“航天种质试验田”,顺利完成猪屎豆航天种的移栽工作。
(来源:航天融合 微信公众号)
国 际 航 天
连续失败后,星舰第十飞因地面系统异常被紧急叫停
当地时间24日傍晚,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宣布取消原计划当日进行的“星舰”第十次试飞任务,原因是地面系统(指发射台及其周边支持起飞的基础设施)出现问题。
据SpaceX公司网站消息,“星舰”原拟于美国中部时间24日18时30分(北京时间25日7时30分)迎来试飞窗口期,持续60分钟。在叫停消息发出前,星舰已完成堆叠,助推器16号(B16)和星舰37号(S37)早已在1号发射台上准备就绪。
叫停的消息在燃料加载启动后不久发出,SpaceX团队表示地面系统出现异常情况。根据分析,出现异常的地面系统可能为燃料供应管道、支撑臂、冷却系统和监控设备等发射基础设施。这些系统在燃料加注阶段至关重要,一旦出现液压泄漏、传感器故障或结构应力问题,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
第十次试飞原目标为:在发射后约6分半钟,将提供初始动力的超重助推器受控溅落在墨西哥湾,并在之后约一小时将星舰飞船受控溅落在澳大利亚西海岸附近的印度洋;同时在轨部署8颗星链模拟器,并进行真空版猛禽发动机在轨二次点火,验证第二代星舰再入与着陆能力。目前,星舰第十次试飞的备份时间为美中部时间25日至26日,后续是否来得及再次发射尚未可知。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来源 | 我们的太空(ID:ourspace0424)
编辑 | 李文辉
校对|刘心继
主编 | 张文军
邮箱 | ourspace0424@163.com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