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礼》说:“冬日至,祀天于地上之圜丘。”
《尧典》说:“观测日月星辰,把节令教给百姓。”
我们原先以为这套礼仪到西周才出现,其实在河南荥阳青台遗址里,雏形已经埋在黄土台地上了。
青台遗址坐落在邙山余脉和黄河冲积扇交界的台地上,比周围农田高出八米,远远望去,像一方青灰色的祭坛。
踏进这里,仿佛穿过一条几千年的时光隧道,回到那个既神秘又虔诚的年代,去找寻“北斗九星”祭祀遗迹留下的秘密。
8月16日,知荥书院把文化研学课堂搬到这里。
青台遗址埋藏着五千年前人们仰望同一星空时的惊异与敬畏。当我站在青台遗址的“北斗九星”祭祀遗迹前,心中的震撼难以言表。九个陶罐按照北斗九星(含“辅”“弼”二星)的方位静静埋设,斗柄北指,仿佛在与远古的星空遥遥呼应。东部那座黄土圜丘,庄严肃穆,周围环绕着祭祀坑和瓮棺葬,共同构成了这距今 5000 余年、保存最完整的史前天文祭祀场景。
我不禁畅想,在那遥远的史前时代,我们的祖先们怀着怎样的敬畏之心,仰望着浩瀚星空,精心布置这一场祭祀仪式。他们或许身着简朴的衣物,聚集在这片土地上,在祭祀者的带领下,向着北斗九星虔诚地跪拜。他们相信,北斗九星的神秘力量能够庇佑他们风调雨顺、五谷丰登。那时候,天文与生活紧密相连,星辰的运行规律就是他们生活的指南。
专家们认定,这一遗迹的“观象授时”功能将中华天文学史提前了近千年,并为“斗建冬至祭天”等后世礼制找到了源头。这意味着,早在 5000 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对天文现象有了深入的观察和理解,他们通过对北斗九星的观测,掌握了季节变化的规律,从而合理安排农事活动,开启了人类文明的新篇章。
“大家夜晚仰望星空,是不是会观察到北斗七星的样子?”随行的荥阳公益讲师任一铭老师的一句话,引发大家对北斗七星的兴趣。我不禁联想到儿时父亲传授的北斗七星知识,以及北斗七星与农民生活的紧密关联的件件往事突然清晰起来。
小时候,每当夏夜来临,我和父母躺在平房顶上乘凉。繁星点点布满天空,我总会依偎在父母身旁,听他们讲述天上星星的故事。父亲手指星空,为我指出那形状如同勺子的北斗七星。他说,在浩瀚的星空中,北斗七星就像一座永恒的灯塔,为迷路的旅人指引方向。母亲则补充道,通过观察北斗七星斗柄的指向,还能知晓季节的更替。那时候,北斗七星在我眼中,是充满奇幻色彩的存在,它既遥远又亲近,仿佛承载着无尽的奥秘与温暖。
夏夜的打谷场,父亲把晒干的麦秸堆成小山,让我躺在上面。银河倾泻,北斗如勺。
“顺着斗口两颗星往前五倍,就是北极星。”父亲把我的手举向夜空,指尖在星与星之间丈量。
“为什么要找北极星?”
“它不动,别的星围着它转。找到它,你就不会迷路。”
那时我尚不懂,父亲教我的不仅是方向,也是时间。北斗东指,天下皆春;北斗南指,天下皆夏。星斗旋转,播种与收获便有了次序。那时我懵懂,仅见七点光亮悬于黑幕之上,尚不知这简单勺形竟是指引农时与节气的星辰罗盘。
上学后,地理课上我渐渐了解到北斗七星与农民生活的紧密联系。在农耕社会,农民们依靠着自然的节律进行劳作。北斗七星斗柄指向东方,大地便迎来春暖花开,正是播种的好时节;斗柄指南,夏日炎炎,庄稼在阳光雨露的滋润下茁壮成长;斗柄朝西,秋风送爽,丰收的喜悦洋溢在每一个农家小院;斗柄指北,寒冬腊月,人们便开始为来年的耕种做准备。北斗七星,如同一位无声的农时使者,默默守护着农民们的生活,指引着他们顺应天时,辛勤耕耘。
来自农村的地理老师——王老师,结合授课内容告诉我们,北斗七星与天地秩序、四季更迭紧密相连,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皆随其斗柄指向而来。古人依据初昏时斗柄所指方向判定季节,“斗柄指东,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这口诀至今仍铭记于心。
这些口耳相传的农谚,原来有着如此古老的源头。青台遗址的发现,将中华文明观象授时的历史从文献记载的三千多年前,实实在在地向前推进了近两千年。老师把讲课内容依次传递,北斗七星的故事也深深烙印在学生心底。
思绪回到现实,任一铭老师提醒我们:“天文学不仅是科学,也是信仰。青台先民把对时间的敬畏埋进土里,我们才能在一粒粟、一盏陶罐里读到四季。”
站在这片遗址上,我仿佛看到了历史的长河在脚下流淌。从儿时对北斗七星的懵懂认知,到了解它与农民生活的紧密关联,再到如今面对“北斗九星”祭祀遗迹所感受到的震撼与敬畏,我的心中涌起一股对祖先智慧的由衷赞叹。
青台遗址的“北斗九星”祭祀遗迹却如同一把钥匙,打开了我们与历史对话的大门,让我们重新认识到天文与生活的渊源。
青台遗址往北不远处,有一片仍在耕作的农田。主人正在玉米地除草。老农姓李,世代种粮为生。同老人一起聊天,聊着聊着就说到青台遗址北斗九星,他说:“那年我还到遗址工地里帮助干过活儿呢。”老人越说越兴奋,话匣子一下打开了。
“过去家里没电视,夜里抬头看星。斗柄转到正北,就该种麦;斗柄偏东,点瓜种豆。现在手机有节气表,可我还是信星,信了几十年。”
他弯腰抓起一把土,土中混着碎陶。老李笑说:“犁地常犁出碎瓦片,老人讲,这是先人看星时打碎的碗。咱种的地,就是先人祭天的台子。”
风掠过玉米地,带来湿润的泥土味,也带来一种难以言传的庄严。那一刻,我突然明白,青台遗址并非被农田包围,而是农田本身延续了祭坛的生命。五千年来,人们在这里观星、播种、收割、埋葬,循环往复,星图从未缺席。
那一刻,我懂得了青台遗址给予我的最珍贵礼物。我在心里默默复诵:
斗柄指北,天下皆冬;斗柄回东,春风再起。星图在上,黄土在下,先人、今人、后人,皆在一条被星光照亮的路上,前后相继,生生不息。
离开青台遗址时,我再次回望那片承载着历史记忆的土地。“北斗九星”祭祀遗迹就像一座不朽的丰碑,屹立在时光的长河中,诉说着远古的故事,指引着我们前行的方向。
作者简介
高石柱,笔名索水笔翁,河南省荥阳人,退休教师。爱好文学,笔耕不辍,近年屡有拙作发表《郑州文学》《今日作家》《郑州日报》《当代乡土作家》《学习强国》平台、“新华法治网”、“雷锋志愿服务宣传网”、“中国都市报 都市报道”、荥阳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以及荥阳融媒体等诸报刊及网络平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