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转千年的记忆
——韩城文庙“五指柏”与文脉传承
五指柏韩城市林业局提供(资料照片)
“祖籍陕西韩城县,杏花村中有家园。”初秋时节,伴着秦腔《三滴血》的旋律,记者踏入韩城古城,穿过“德配天地”牌坊,步入那充满历史韵味的文庙。
韩城文庙,亦称孔庙、学宫,始建于唐。从两侧黉门进入,五龙照壁巍然矗立在南侧,4株古柏参天蔽日,即便骄阳似火,此处依旧清凉宜人。棂星门两侧,蓝底金字楹联“道冠古今瞻贤仰圣千年庙,德配天地重教兴文万世宗”,与正中“文庙”匾额相映生辉,古朴庄严。
这座四进院落,藏着无数传奇。首进院中,一株树龄1200年的侧柏引人驻足。其树干分三枝,枝间竟生长着一株40余年的枸杞树,形成“树中树”奇观。据传,这是鸟粪携带的种子在此生根发芽,成就了这一自然奇景。
穿过戟门,步入二进院内,“大成殿”巍然屹立。两端楹联“齐家治国平天下信斯言也布在方策,率性修道致中和得其门者辟之宫墙”镌刻其上,朱红色的柱子与门窗,彰显着元代建筑的独特风格。
殿前4株古柏各具风姿:“独占鳌头”直指苍穹,“二龙戏珠”双枝盘绕,“三元及第”三杈并立,而最负盛名的当属“五指柏”。此树高19米,胸径1.72米,五枝如指擎天,枝桠自然形成孔雀、仙鹤等造型,堪称鬼斧神工。文庙现存36株古树,“五指柏”以其独特形态成为文脉象征。
韩城现有两株“五子登科柏”:司马迁祠墓的“五龙柏”,树龄达1700年,为西晋殷济所植;文庙的“五指柏”,树龄1500年。与文庙的建造历史相比,应是先有树、后建庙。一南一北两株古柏,遥相呼应,共同守护着韩城的文脉。
当地有句老话:“下了司马坡,秀才比驴多。”据记载,明朝时期,韩城解家村被誉为“十一进士村”,此村出了11个进士,其中3个进士出自同一家庭。这户人家,老母亲育有5子,出了3个进士、1个举人、1个贡生,于是便有了“一母三进士,一举一贡生”的佳话,也便有了“五子登科”的典故。
史料记载,明清以来,韩城高中进士、举人、贡生的人数超过1400人。为此,韩城流传着这么一句话:“朝半陕,陕半韩。”即清代在朝廷做官的官员,有一半是陕西人,而这一半陕西人中又有一半是韩城人。
韩城古称“龙门”,始建于西周,隋文帝在位时改名为“韩城县”,1984年1月韩城撤县设市。“五指柏”见证了战火中文庙的安然,亦见证了新城建设中,人们对老城的留存与古柏的保护。
“五指柏”之所以被韩城人视为文脉象征,不仅因其独特的形态,更因其承载的吉祥寓意。古时学子常在此树下顶礼膜拜,触摸树干,祈求金榜题名。如今,每逢考试季,仍有无数考生前来瞻仰,祈愿考试顺利。
站在“五指柏”下,仰望其苍劲的枝干,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声。它不仅是自然的奇迹,更是韩城人崇文重教精神的化身。千百年来,这株古柏以无声的语言,讲述着韩城的辉煌过去,也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的美好期许。
(来源:渭南日报 记者 张晓玲 见习记者 曹帅杰 通讯员 覃红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