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为是低血糖,结果查出大脑‘断粮’了!”67 岁的老张在早市突然晕倒,送医后才发现问题远比想象中严重 —— 不是简单的身体衰老,而是脑供血不足发出的紧急警报。
很多人对 “脑供血不足” 这个词耳熟能详,却总把它和 “头晕乏力” 画等号。但你知道吗?大脑虽然只占体重的 2%,却要消耗全身 25% 的氧气和 20% 的血流量,堪称 “人体最耗能的器官”。
一旦供血跟不上,就像手机电量骤降时的自动关机,身体会立刻亮起红灯。更危险的是,它可能是脑梗、脑萎缩甚至痴呆的 “前哨信号”,千万别硬扛!
![]()
这 3 个 “小毛病”,可能是大脑在 “喊饿”
1. 起床转头就头晕?小心大脑 “瞬间断电”
“早上起床猛地坐起来,眼前一黑差点摔倒!” 这种场景是不是很熟悉?很多人以为是 “体位性低血压”,殊不知这可能是脑供血不足的典型表现。
尤其清晨血压本就偏低,加上夜间长时间卧床,血液流动缓慢,此时快速起身,血液无法及时供应到脑部,就会出现头重脚轻、站不稳的情况,医学上称为 “短暂性脑缺血”。
如果这种情况频繁出现,特别是本身有高血压、颈椎病的人,一定要尽快做颈动脉超声检查,看看血管是不是被斑块堵住了 “去路”。
![]()
2. 记不住事、反应慢?可能是海马体在 “挨饿”
“刚说的事转头就忘,是不是老了?” 不少中老年人会这样自我安慰。但如果记忆力下降速度明显加快,说话总慢半拍,做事频频出错,就得警惕了 —— 这可能是大脑的 “记忆中枢” 海马体在抗议。
海马体对氧气和血流最敏感,长期供血不足就会 “罢工”,表现为健忘、注意力不集中。更可怕的是,这不是自然衰老,任其发展可能导致血管性痴呆,而这种痴呆本是可以预防的!
简单做个画钟实验:让老人画一个时钟并标出 11 点 10 分,如果画不出圆、数字错乱,就得赶紧去检查了。
![]()
3. 睡够 8 小时仍累成狗?大脑在 “熬夜加班”
“晚上睡了七八个小时,白天还是昏昏沉沉像灌了铅。” 这种 “睡不醒” 的状态,可能是大脑夜间供血不足在作祟。
睡眠时血压会自然下降,若血管本身有狭窄或弹性差的问题,就会造成脑部慢性缺氧。久而久之,大脑始终处于 “半开机” 状态,人会越来越累,甚至出现情绪波动、焦虑抑郁等问题。如果你也有 “越睡越累” 的情况,别再归因于 “没睡好” 了!
![]()
3 个动作自测脑供血,在家就能做
除了观察症状,这几个简单的自检方法能帮你初步判断:
- 闭眼站立测试:双脚并拢闭眼站立,若明显摇晃或无法维持 10 秒,可能是小脑供血不足;
- 血压血脂监测:血压超过 130/80mmHg、低密度脂蛋白高于 2.6mmol/L,都是高危信号;
- 画钟实验:无法正确画出时钟指针位置,提示大脑执行功能受损。
当然,确诊还需靠专业检查,颈动脉彩超、经颅多普勒都是常用的筛查手段,40 岁以上人群建议体检时主动加上这项!
![]()
守住大脑健康,做好这 3 件 “护血管” 大事
脑供血不足不是突然发生的,而是长期不良生活方式的结果。做好这 3 件事,能有效降低风险:
1. 盯紧三个数字:血压、血脂、血糖
- 高血压患者要把血压控制在 130/80mmHg 以下;
- 低密度脂蛋白(坏胆固醇)别超过 2.6mmol/L;
- 空腹血糖建议控制在 6.1mmol/L 以内。
记住:光靠忌口不够,该吃药时千万别犹豫,比起药物副作用,血管堵塞的后果更严重!
![]()
2. 每周 150 分钟有氧运动,给血管 “松松土”
每天 30 分钟快走、骑车或游泳,每周坚持 5 天,就能有效改善血液循环。运动时保持 “能说话但不能唱歌” 的强度,有心脑血管病史的人建议先做运动风险评估,循序渐进更安全。
3. 40 岁后必查颈动脉,早发现 “血管路障”
颈动脉就像大脑的 “给养高速路”,一旦被斑块堵住,后果不堪设想。50 岁以上、有高血压、糖尿病或吸烟史的人,建议每年做一次颈动脉彩超,60 岁以上高危人群筛查频率还要更高!
![]()
这些身体发出的信号,不是衰老的勋章,而是大脑在求救。别等晕倒了才重视,也别把 “头晕忘事” 都归为 “老了正常”。现在就转发给家里老人,一起守护大脑的 “营养供给线”,才是对健康最负责的态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