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辽宁辽阳宏伟区的石厂峪村,有个特别的地方 —— 白乙化故居。这儿有棵枣树,跟白乙化烈士同岁,每回都能看见一群小学生围在枣树下,安安静静听讲解员讲抗日英雄白乙化的故事。讲解员一说起白乙化当年那句 “我得先去打鬼子,打完了再回来读书!要是能死在抗日的战场上,我这辈子就没白活!”,孩子们眼睛里都闪着光,好像能看见那个热血沸腾的英雄就在眼前。
白乙化是 1911 年 6 月 11 日出生的,家就在原来的辽阳县农村,大伙儿还给他起了个号叫 “野鹤”。1929 年的时候,他本来在东北陆军讲武堂学步兵,可心里总想着怎么才能救国家,觉得在这儿学不到真正救国的办法,就干脆停了学,跑到北平考进了中国大学。第二年,他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了一名一心为国家的党员。
1931 年九一八事变一爆发,东北沦陷了,白乙化再也坐不住了。他留下那句 “先杀敌,再求学” 的狠话,扭头就回了东北老家,要组织人跟鬼子干到底。现在走进他的故居,还能看见他当年用过的桌子、茶壶,甚至还有一把火铳。摸着这些老物件,就像能穿越回过去,看到那个满脑子报国理想的年轻人,在灯下琢磨怎么抗日,怎么保护乡亲们。
![]()
到了 1939 年,白乙化成了华北人民抗日联军的司令员,后来他带的部队改编成了八路军冀热察挺进军晋察冀军区步兵第十团,他就当了团长。刚改编完,他就带着队伍参加了打鬼子的战斗 —— 当时鬼子对平西抗日根据地发动了 10 路围攻,白乙化带着战士们一次又一次打退鬼子,打了不少胜仗。特别是在东胡林阻击战里,他们还把鬼子的一架飞机给打下来了,这事儿在当时传开了,大伙儿都觉得解气!
1940 年 4 月,组织上给了个重要任务:“巩固平西,坚持冀东,开辟平北”。白乙化二话不说,带着十团就到了密云潮白河以西的地方。在这儿,他们打了 100 多场仗,硬是开辟出了丰宁、滦平、密云三地的敌后抗日根据地。他不光带兵打仗,还帮着当地建党组织,组织老百姓成立抗日武装,教大家怎么跟鬼子周旋。白乙化打仗特别有办法,脑子活,战术灵,十团也是打一场胜一场,根据地一天天变大。当地老百姓都特别信任他、喜欢他,还给他起了个外号叫 “小白龙”,说他就像龙一样厉害,能保护大家。
可 “小白龙” 的存在,让日伪军恨得牙痒痒,丰滦密抗日联合县就像一根刺,扎在他们心里。1941 年 2 月 4 日,伪满的道田讨伐大队来侵犯根据地,白乙化带着十团在密云马营西山很快就把敌人打跑了。可谁也没想到,战斗快结束的时候,一颗子弹击中了他的头部。
仗打赢了,可那个能征善战的 “小白龙”,却永远倒在了他守护的这片土地上。这一年,他才 29 岁,正是干一番大事业的年纪啊!白乙化牺牲后,八路军冀热察挺进军专门发了《告全军同志书》,里面说他是 “优秀的指挥员、民族英雄、无产阶级的先锋”,这是对他最高的肯定。
英雄走了,但他的故事和精神一直有人守护。白乙化的侄子白成亮,这么多年一直守着伯父的故居,还到处找伯父留下的东西,收集他当年打仗的故事。2015 年故居对外开放后,白成亮更忙了,只要有空,就会给来参观的人讲伯父的事儿,一遍又一遍,从不觉得烦。
2023 年,九一八事变爆发 92 周年的时候,白乙化的故事被拍成了电影,叫《暗战 1931 之白乙化》。电影是照着真实故事拍的,讲的是九一八之后,鬼子占了东北,白乙化受党组织委托回辽阳老家,联系抗日的好汉们,还巧妙地从辽阳警察局弄来了枪支,组织起抗日队伍,跟汉奸、鬼子硬碰硬的事儿。说起电影首映那天的场景,白成亮特别感慨:“能让更多人知道伯父的故事,就是对他最好的纪念。他当年那股子为国拼命的豪情,我们这辈子都得记着,都得佩服。”
现在,白乙化故居成了大伙儿缅怀先烈、学抗战精神的好地方。不管是从南方来的,还是从北方来的,只要走进这儿,看着那些老物件,听着英雄的故事,就会想起白乙化一辈子都在为抗日奔波的日子。每个人都会在心里默默致敬,把这位 29 岁抗日英雄的家国情怀,一直传下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