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月 20 日,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官网同时发布了 2025 年院士增选的有效候选人名单。这份名单的分量不言而喻,它代表着中国科学与工程领域的最高终身荣誉,每两年才增选一次。
官方数据显示,今年的有效候选人总计超过 1200 位,但最终能当选的院士名额却不到 200 个,竞争之激烈可见一斑。在细读这份沉甸甸的名单时,我发现了一些在人工智能(AI)领域非常熟悉的名字,比如朱松纯、周志华、黄铁军、唐杰、陈熙霖、陈云霁、刘云浩和林宙辰。
![]()
![]()
朱松纯
![]()
朱松纯教授的学术生涯是一条典型的“精英学者”路径,其履历辉煌得近乎完美。他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并在哈佛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师从数学界的顶级大师、菲尔兹奖得主戴维·芒福德。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任教多年后,他于 2020 年选择回国,同时受聘于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并出任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
值得一提的是,早在深度学习成为主流之前,朱松纯教授就已三次斩获计算机视觉领域的最高奖项——马尔奖。他一直批评当前依赖海量数据的“大数据、小任务”范式,转而追求一种更具人类智慧、能用少量数据完成复杂任务的通用人工智能。他提出的“为机器立心”这一理念,不仅是一句口号,更是一种宏大的哲学抱负,旨在为人工智能构建一套统一的数理体系,让机器真正拥有常识、因果推理和价值判断的能力。
周志华
![]()
周志华教授的成长路径与朱松纯教授的国际化路线截然不同,他堪称本土培养的杰出代表。从本科到博士,他始终扎根于南京大学,并在这里书写了一段晋升传奇:毕业次年便破格晋升为副教授,30 岁荣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33 岁被评为“长江学者”。周志华教授不仅是一位算法大师,在教育领域也声名远播。他编写的《机器学习》教材,被亲切地称为“西瓜书”,是中国大部分AI从业者的启蒙之作,可以说是目前国内最有影响力的人工智能教材。
当深度神经网络几乎一统天下时,周志华教授敢于挑战主流,另辟蹊径地提出了“深度森林”(gcForest)模型。他创造性地利用决策树集群构建深度模型,有力地证明了“深度化”的优势并非神经网络所独有,打破了学界对深度学习的固有认知,为整个领域开辟了新的可能性。
黄铁军
![]()
黄铁军教授的故事,堪称一部为国铸剑的史诗。
本世纪初,我国的VCD/DVD产业曾因国外专利壁垒而陷入困境。正是黄铁军教授,以国家数字音视频编解码技术标准(AVS)工作组秘书长的身份,领导了一场扭转乾坤的战役。这场战役不仅成功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为中国产业赢得了话语权,也因此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彻底终结了国外公司对我国视频行业天价专利费的索取。
这只是他辉煌履历的“上篇”。随后,他创立了以特征分析与压缩为核心的视觉大数据处理技术体系,再次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从2015年开始,他担任北京“脑科学与类脑计算”重大专项专家组召集人,提出了革命性的“脉冲视觉模型”,彻底颠覆了传统的视频概念。该模型的专利已获得中美日韩欧的授权,并在此基础上,他进一步提出了超高速目标实时检测、跟踪和识别算法,最终研制出了比人类视觉和电影电视快上千倍的超高速相机和视觉系统。
林宙辰
![]()
林教授的研究领域是人工智能大厦的数学基石——机器学习最核心的数值优化。
他的名字或许不像其他 AI 领军人物那样家喻户晓,但在学术界内部,他被公认为一位真正的“隐形巨擘”。简单理解,所有那些令人惊叹的 AI 模型,其背后都离不开高效的优化算法进行求解,而这正是林教授的深厚“内功”。
他的学术地位有多高?他是计算机视觉领域两大顶级期刊 TPAMI 和 IJCV 的编委,并身兼 CVPR、NeurIPS 等所有顶级会议的领域主席。这意味着,全球最顶尖的 AI 研究成果都需经过他的审视。林教授是当之无愧的全球 AI 研究“守门人”和“风向标”。
唐杰
![]()
唐杰教授的身份多元且重要:他是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教授、智谱 AI 的首席科学家,也是AMiner 平台的创建者。他的研究生涯长期专注于数据挖掘与知识图谱,并在此基础上推动了GLM系列大模型的产业化落地。
唐教授主导研发的科技情报大数据平台 AMiner,自2006年上线至今,已累积收录论文文献2.3亿篇、学者1.3亿位。这个平台为全球学者提供免费的科技信息资源,包括检索、学者评价与推荐、技术发展趋势分析以及产业发展报告等多种服务。此外,他还是由清华大学牵头研发的“悟道”超大规模预训练模型的项目负责人。
刘云浩
![]()
在刘云浩教授的辉煌履历中,有一项成就熠熠生辉,那就是ACM 主席奖(ACM Presidential Award)。这项殊荣的含金量极高,他至今仍是唯一获此奖项的中国学者。
当十多年前,绝大多数人还在热议 PC 互联网时,刘教授已将目光投向了更遥远的未来——物联网和无线传感网。正是他在这一领域的开创性研究,为我们今天这个智能设备无处不在、万物互联的世界,铺设了最早也最坚实的理论基石。可以说,他是那个在未来真正来临之前,就已为我们勾勒出宏伟蓝图的人。
陈熙霖
![]()
陈熙霖教授的故事,是中国计算机视觉领域的传奇。作为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的所长,他以深厚的资历和卓越的贡献,成为了该领域的“压舱石”。他数十年来硕果累累的研究生涯,赢得了多次国家自然科学奖和科技进步奖的肯定。
陈云霁
![]()
在本次院士候选人名单中,1983年出生的陈云霁教授无疑是引人注目的“少年班”天才,他同时也是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的副所长。
他最广为人知的成就,是他领导团队研制了国际首个深度学习专用处理器芯片——寒武纪。这项突破性工作被《科学》杂志誉为人工智能领域的“先驱”和“领导者”,从根本上解决了困扰AI发展的算力瓶颈。
2020年7月20日,寒武纪公司在科创板正式挂牌上市,成为国内AI芯片第一股。从提交招股书到成功上市,仅仅用了116天,首日市值便突破千亿元,展现出惊人的发展速度。
以下为中国科学院“信息技术科学部”、“技术科学部”2025 年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感兴趣的家人们可以自行看下:
2025 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 https://www.cas.cn/tz/202508/t20250820_5080019.shtml 中国工程院 2025 年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 https://www.cae.cn/cae/html/main/col1/2025-08/20/20250820205538916198620_1.html
院士增选,既看历史贡献,也看未来潜力。大家认为今年 AI 圈会有几位学者成功当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