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速读手册(ID:zhengdu0330)
本文已获得授权
项目名称: 余姚文化艺术中心
项目地址:中国·浙江宁波市余姚市凤山街道北姚江路1号
建筑设计: 中联.方晔.左右建筑
总建筑面积:77040㎡
建成年份:2021年12月
三江口畔,一座融合千年文脉与现代美学的文化巨舰悄然起航,重塑着余姚市民的精神家园。
凤山脚下,三江交汇处。阳光穿透大面积异形曲面玻璃幕墙,在玉皇山公园东侧洒下流动的光影。这里是余姚市公共文化中心——一座总建筑面积近8万平方米的“文化地标“,静静诉说着七千年河姆渡文明与现代建筑美学的对话。
建筑群落以柔美的曲线勾勒出“双凤朝阳”的意象,折线型屋顶在阳光下熠熠生辉。“金属格栅的山墙与架空抬起的基座“,将古代干阑建筑元素以现代手法重新演绎。这座总投资超7亿元的文化综合体,承载着余姚打造“现代化创新型生态城市”的文化雄心。
余姚市公共文化中心占据着“城市中心的黄金区位“。项目东至城东路防护绿地,南抵北姚江路,西接规划绿地,北临文秀路,三面被玉皇山、蛇山、龟山三座“灵山”温柔环抱。
在5.7万平方米的土地上,建筑师创造性地运用“显于姚江山水——再造文化山;隐喻余姚文化——写意河姆渡”的设计理念,使建筑群落与自然环境形成和谐共鸣。
建筑空间“自南向北层层递进“:城市门厅迎接八方来客,城市客厅聚集人气活力,公共门厅衔接内部空间。这一设计创造了室内室外双重公共文化中心,让建筑本身成为连接城市与自然的媒介。
五大功能区形成“四一组合”格局——一个独立剧院与彼此相连的四馆(公共图书馆、活动中心、文化馆、文化配套)共同构成城市文化聚落。建筑密度控制在合理范围,留出充足公共空间供市民活动交流。
行走在文化中心,河姆渡文明的基因处处可寻。建筑外立面采用半透明异形曲面玻璃幕墙,“抽象演绎“干阑式”建筑精髓“。檐下空间的精心设计,既呼应传统建筑瓦面窗格元素,又巧妙实现遮阳避雨的功能。
设计团队从余姚山水中提炼“流动”要素,赋予建筑群落轻盈柔美的造型语言。金属格栅与玻璃幕墙的虚实结合,让建筑在不同光线条件下呈现变幻表情,成为姚江畔一幅立体的山水画卷。
“写意余姚,柔美干阑”的理念贯穿每个细节。折线型屋顶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呼应着余姚文脉中的“双凤朝阳”图腾。这些设计不是简单的符号复制,而是“对地域文化的深度解构与现代表达“。
项目践行绿色建筑理念,融入海绵城市设计。通过透水铺装、雨水花园等生态措施,实现自然水循环,使这座文化殿堂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典范。
文化中心的点睛之笔——余姚大剧院,位于建筑群核心位置。这座地下3层、地上4层的“专业演艺场馆“,拥有1119个符合人体工学的舒适座位。
剧院舞台采用国际先进的“品”字型结构,由大丰实业匠心打造舞台机械系统。台上设备包括32道电动吊杆、灯光吊架、单点吊机;台下则配备乐池升降台、主升降台等专业装置,技术性能达到国内一流水平。
“安全与艺术的完美平衡“在此实现:舞台机械系统采用多重安全互锁设计,噪音控制达专业标准。主备灯光控制台实现无缝切换,高显指专业灯具完美还原演员肤色与景物色彩。
走进7.9万平方米的空间,五大功能区各具特色:9000平方米剧院可容纳1200人观演;10000平方米图书馆按国家一级馆标准设计,馆藏图书“超80万册“;11000平方米文化馆专设姚剧保护传承中心。
夜幕降临,文化中心的灯光渐次亮起,犹如一艘停泊在三江口的文明方舟。1119座的大剧院内,姚剧的唱腔婉转流淌;图书馆的灯光下,读者沉浸在知识海洋;活动中心传来青少年活力的欢笑。
这里没有高高在上的艺术神殿,只有市民推门即入的“城市客厅”。余姚市公共文化中心正以开放包容的姿态,拥抱着每一个寻求精神滋养的灵魂,让七千年河姆渡文脉在当代生活中焕发新生。
▲总平面图
图来源网络,内容仅做学习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End -
内容合作:微信chenran58,
|免责声明|
本文转载自:速读手册
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文章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 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